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指紋掃描器(英語:Fingerprint scanner)是生物識別的安全系統。它們用於警察局[1]、保全行業、智慧型手機[2]和其他行動裝置[3][4]。
每個人的手指上都有紋路,這些高處與低處再加上彎曲的弧度,形成每個人都不同的生物特徵,這種紋路被稱為指紋。指紋非常詳細,在個人的一生中是耐用的而且很難改變。由於有無數的組合,指紋已成為一種理想的識別手段。
指紋掃描器有四種類型[5]:光學掃描器、電容掃描器、超音波掃描器和溫差感應掃描器。每種掃描器的基本功能是獲取一個人的指紋圖像,並在其資料庫中找到匹配的指紋。指紋圖像品質的測量是每英寸點數(DPI)[6]。
自2000年以來,電子指紋掃描器作為消費類電子產品的安全應用被導入。指紋掃描器可用於登錄身份驗證和電腦使用者的身份識別。然而,一些不太複雜的感測器被發現容易受到相當簡單的欺騙方法,例如利用凝膠或膠帶製作假指紋。2006年,指紋掃描器在筆記型電腦市場廣受歡迎。筆記型電腦中的內置感測器,如ThinkPad、VAIO、惠普 Pavilion和惠普 EliteBook筆記型電腦,以及其他類似滾輪按鈕的文檔滾動運動探測器[8]。
最早將指紋掃描集成到手機中的兩家智慧型手機製造商是2011年的摩托羅拉 Atrix 4G和2013年9月10日的蘋果 iPhone 5s。iPhone 5s發表的一個月後,宏達電推出了HTC One Max,其中還包括指紋辨識。2014年4月,三星發佈了Galaxy S5,它整合了實體Home鍵上的指紋掃描器[9]。
在iPhone 5s發表後,一群德國駭客組織「Chaos Computer Club」於2013年9月21日宣佈,他們騙過了蘋果新的Touch ID指紋掃描器,他們以石墨粉或瞬乾膠從玻璃表面採集到指紋後,將之拍攝成2400 dpi的高解析照片,之後再以相片編輯軟體詳細處理,並運用解析度達1200 dpi的雷射印表機將指紋列印至透明膠片。然後,只要將粉紅色乳膠或白色樹脂塗到印有指紋的膠片上,凝固後就可從膠片撕下、吹氣並黏到手指上,完成假造的指紋。該組織的發言人Frank Rieger表示:「指紋隨處可得,且超級容易造假,根本無法為裝置保密,因此他們藉由上述實驗來破除指紋辨識的迷思,希望大眾不要再被開發生物識別技術的廠商愚弄」[10]。 2015年9月,蘋果在iPhone 6s的Home鍵中加入指紋掃描器。使用Touch ID指紋掃描器可解鎖螢幕或購買行動應用程式[11]。 自2015年12月以來,市場上有了更便宜的指紋辨識智慧型手機,例如售價100美元的UMI Fair手機。三星於2014年在其中階Galaxy A系列智慧型手機上加入指紋掃描器[1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