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台灣建築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張肇康(1922年—1992年),生於中國廣東,成長於香港,先後在上海聖約翰大學、美國伊利諾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在美國、臺灣、香港皆曾從事建築設計。[1]
張肇康於1922年生於中國的廣東,在香港成長。曾祖父為前清道台,父母出身商人世家。[1]
1946年在上海的聖約翰大學完成建築教育,與沈祖海是同學,聖約翰大學建築系是中國第一所採用包浩斯教育方式的建築系,張肇康是第一屆畢業生。1948年,張肇康赴美國伊利諾理工學院深造,1949年進入哈佛大學並同時於麻省理工學院修習都市計劃與視覺設計。[2][3][4][5]
張肇康從上海的聖約翰大學畢業後進入基泰工程司,於楊廷寶手下工作。1950年自哈佛大學畢業後留美工作至1954年,期間曾服務於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創設的聯合建築師事務所(The Architects Collaboration, TAC)。1954年在貝聿銘的邀請下,到臺灣參與東海大學建校的建築工作,與陳其寬一起擔任貝聿銘的副手,1959至1966年間於香港加入甘銘(Eric Cumine)建築師事務所,1966至1967在香港成立工作室,1967至1972加入紐約程觀堯(Paul C. Chen)建築師事務所,1972至1975在紐約成立私人事務所,1975-1985回香港參與房地產開發設計,1979至1988於香港大學兼職講師,1983-1988率領港大建築系學生考察中國鄉村與建築。[6]
張肇康重視建築的比例、細部和品質,例如設計東海大學理學院的基座時,堅持基牆必須採用臺灣北投陽明山的石材,取其渾厚莊重的質感。以及主張擷取地方材料增添本土人文色彩;到了設計東海大學圖書館時,則使用中國琉璃花格磚作為遮陽的幕牆,並利用陶燒的筒瓦作為穿透性的圍牆。[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