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小行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喜神星(小行星序號:39 Laetitia)是法國天文學家讓·查科納克於1856年2月8日發現的一顆大型主帶小行星[8],並以羅馬神話中掌管幸福的女神萊蒂西亞命名。它的光譜與S型相匹配,表示其成分是石質(矽酸鹽)的組合物。它繞著太陽運行一周的週期為4.61年,繞軸自轉的週期約為5.1小時。
發現 | |
---|---|
發現者 | 讓·查科納克 |
發現日期 | 1856年2月8日 |
編號 | |
命名依據 | 萊蒂西亞 |
小行星分類 | 主帶 |
軌道參數[2] | |
曆元 31 December 2006 (JD 2454100.5) | |
遠日點 | 461.503 Gm (3.085 AU) |
近日點 | 366.877 Gm (2.452 AU) |
半長軸 | 414.190 Gm (2.769 AU) |
離心率 | 0.114 |
軌道週期 | 1,682.713 d(4.61 a) |
平近點角 | 58.261° |
軌道傾角 | 10.383° |
升交點黃經 | 157.168° |
近日點參數 | 209.560° |
物理特徵 | |
大小 | |
質量 | ±1.14)×1018 kg (4.72[4] |
平均密度 | ±0.63 g/cm3 2.47[4] |
自轉週期 | 0.2141 d (5.138 h)[2][5] |
幾何反照率 | 0.287[2][6] |
光譜類型 | S[2] |
視星等 | 8.97[7] to 12.18 |
絕對星等(H) | 6.1[2] |
角直徑 | 0.142′–0.051′ |
在1968-74年間收集的光度測量資料被用來建構提供其形狀和旋轉資訊的光變曲線。它具有細長的三軸橢球體的一般形狀,軸的長度之比等於15:9:5。主要表面特徵的尺度為10 km,並且整個表面的顏色沒有顯著差異。在黃道坐標系中,估計旋轉極點的方向是指向座標的 (λ0,β0) =(±10°, 121°±10°) +37°[9]。
1988年,使用毛納基山天文台的UH88望遠鏡搜索圍繞這顆小行星運行的衛星或塵埃,但一無所獲[10]。2006-08年間收集的光度觀測被用來測量小行星光度隨著時間變化的曲線。這些數據表明,這顆小行星可能具有複雜的形狀,或者它可能是一個雙小行星系統[11]。1998年3月21日對其掩星的觀測獲得了幾個弦的長度,表明橢球體橫截面為 219 km × 142 km[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