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指的是一個人學習的經歷。注意學歷和學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學位是一種稱號,並非學習經歷。在中國,學歷是指人們在學校接受教育,並取得經中國教育部認可的文憑,通常是指個人獲得的最高或最後的文憑。
此條目不符合維基百科的品質標準,需要完全重寫。 (2015年12月14日) |
學歷(學位)價值之爭
部分人士主張學歷無用(嚴格上應該稱之為學位無用,但一般人錯用名詞),原因是有些人雖然沒有學歷但經過實踐和自學,其知識和技能水平已經相當於或者超過有學歷者。高學歷者只是考試制度下的機器,並不能真正了解社會的現實面;但在注重學歷的社會風氣下,造成了職場、官場、貧富的差距,使得學歷成為就業、招收公務員、選拔官員的門檻,就算擁有一技之長者,因為沒有學歷而無法大展身手,人們為了到達就業的學歷要求,去就讀一些專業,因為在學校教育中,學生被要學較多的課程,這無形中分薄了學習專業的時間,使得專業學得不深入,因為接受教育所消耗的時間,教育的時間長了,出來工作實踐的時間少了,學生雖然取得了文憑,但專業技能水平卻下降了。而且在很多情況下這些專業與所從事的職業並不對口,造成了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
不良影響
在只注重學歷的社會風氣下,使到有才華和有才能,而沒有學歷的人屈才,中國女性擇偶傾向於選擇與自己學歷相當或更高的伴侶。就算對方有才華而沒有學歷,女方都不想花時間去了解。[1]浮誇風盛行,用人單位只看重學歷,在中國有用人單位要求應聘做保安的人要有碩士及以上學歷。[2]已經從事工作的人或者領導,雖然對工作已經駕輕就熟,但因為以前招工時沒有這麼高的學歷要求,這些人被迫要求報讀黨校接受專升本、研究生、博士生教育後的課程,因讀書而分散用於工作的精力,所學的專業有些並非與工作對口,拿了文憑後工作能力不一定提高。企業招工,尤其是國家選撥官員時流於形式,看重文憑和求職者就讀的學校在社會上的排名,這些學生被選拔為國家官員後,工作也常常與大學所學的專業不對口,形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
1999年大學擴招後,大學生大量增加,師資和學校資源跟不上,無奈之下,大學增加了很多不實用專業和培養成本低的專業,在文憑主義的作祟下,為了獲得文憑,學生們不管專業實用與否,照樣報讀這些專業,浪費了教育資源和家庭的財力,也浪費了學生的精力和時間。
中國大學的學費急劇上漲,富有家庭的子女學習成績如果不是很理想,要取得本科或以上的文憑,選擇學費較高的民辦學校、二加二(兩年國內學習,兩年國外留學)、出國留學。窮人家庭的子女,只能讀學費比民辦學校便宜的公辦學校或非營利性公益慈善大學,雖然如此學費仍然難以承受。為交學費,在生活上盡一切可能節省開支,[3]1999年後教育產業化引發的大學擴招,進而導致大學學歷急劇貶值。窮人家庭的子女畢業後發現就業情況不如預期,而所交的學費占了窮人家庭的大部分開支,付出與獲得不成正比。
扼殺偏科生的才華,偏科生一些課程學得很好,其他的課程學得不好,在大學擴招前,學校怕影響升學率和上線率(某一個批次的錄取控制線,如本科一批、本科二批或專科批等),勸偏科生不要參加高考,一些參加高考的偏科生,因為偏科的原因考不上大學,1999年大學擴招後,參加完高考的偏科生,為了進入大學獲取文憑,迫於形勢對專業進行調整,不能在大學繼續學習自己擅長的專業,文憑主義變成了扼殺人才的工具。
學校教育課程非常多,為了使學生集中精力學習這些課程,為了不使專注課外非教程以外的學習,而影響文憑的獲得。老師不鼓勵課外學習非學校教育規定要學的東西,有些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學習教程以外的東西學得非常好,因而影響了在學校的學習成績,而被老師和同學看不起,因為學校不鼓勵課外學習非學校教育要學的東西,因而埋沒了課外學習成才的可能,也埋沒了人才。[4]
一些中學為了上線率,重金收買優等生,吸引這些優等生在高三或者在臨近高考時,轉校到他們的中學,參加高考,待高考放榜後,紛紛通過媒體宣傳他們的學校在高考中取得的傲人成績,以提高這些中學在社會上的排名,這些做法造成了,破壞教育公平,擾亂正常的教育秩序,扭曲學生價值觀等不良影響[5]
在中國社會過分強調學歷對學生前途的影響,父母為了不讓子女輸在起跑線上,催促子女學習,使得未有社會閱歷的學生,心理壓力異常大,失去了從童年到青年階段應有的快樂,很多學生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在為將來取得學歷的高考制度下,高考決定了大學所學的專業,讀哪一間大學,讀大專還是讀本科,每逢高考前,很多學生和家長出現了考前焦慮、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心理門診患者大增。[6]
社會上盛行文憑主義,過不了招工學歷門檻的人,為了謀生,男的被迫加入黑社會,女的被迫從事陪酒女或性工作者,這些沒有學歷要求的工作[7]
東方人的傳統,父母希望兒女到留在自己的身邊,享受天倫之樂,兒女接手家族企業,而大學校園往往遠離家鄉,學生畢業後有些留在外地發展,有些不願意接手家族企業,有違東方傳統價值觀。[8]
矛盾現象
中國人自古強調讀書對於日後實現個人功利目的的重要性「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中國學校教育課程很多,而且課程設計往往脫離實際對於日後出來社會生活和工作學非所用,在中國社會只看重學歷的情況下,不學這些課程又拿不到文憑就出現了「讀書沒有,文憑有用」的論調,由於課程太多而且不實用很多學生出現了厭學的情緒,學生間流行著只求獲得文憑,不求學得深入的「六十分萬歲」的口號。而在社會上,如果不為獲得文憑而進行的讀書和學習變得沒有意義,變相削弱了人們讀書的熱情和積極性。
中國政府教育政策的「全面發展」和中國俗語「人無完人」的矛盾,中國教育政策強調全面發展,造成中國教育課程過多,造成學生學習壓力大,就算順利拿了文憑,由於學習內容分散導致學得不精,容易遺忘,民間流行一句話,「學的知識全部還給老師」在中國使用粵語的廣府地區中,流行著這樣的話【周身刀,冇張利】意思是:「全身都是刀,但沒有一把是鋒利的」。中國教育課程過多,導致學生沒有一樣知識學得精。中國中央電視台在1998年至2008年期間製作的與觀眾互動性節目《幸運52》常用小學的知識去考出來社會工作的成年人,相當多的成年人被小學的知識所難倒,知識不用則忘,可見知識荒廢的嚴重性。[9]
古今類似之處
魏晉南北朝時代,世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官考核人才,所憑準則限於門第出身。於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民間人材不被朝廷錄用,而士族子弟,經常標榜自己的門閥出身,炫耀自己的貴族身份。該現象的出現,慢慢形成了後來的郡望。
中國現代社會,用人單位,往往看重學歷,尤其是選撥官員時,更加看重畢業學校的社會排名,使得有才能而沒有學歷的人無法發揮所長,而畢業於名校的人,或高學歷者,經常標榜自己的畢業學校,或炫耀自己的高學歷。
反思
對現代社會,文憑主義盛行,只看外在學歷所帶來的不良影響進行的反思。
“ | 高學歷不一定帶來高工資! 大學以上的學歷目前的附加值已經不存在了! |
” |
——保羅·克魯格曼 |
超級富豪,特斯拉公司(Tesla)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執行長。埃隆·里夫·馬斯克(Elon Reeve Musk)說,「他招聘員工,不看重學歷,而是員工的潛能。」[10]
松下電子創辦人松下幸之助表示,讀書(為取得學歷而讀書)不比實際操作有用。
學歷不等於能力,2023年加拿大政府意識到這一點,對於香港人移民,港人Stream B政策放寬,取消學歷要求,其目的就是,使得沒有學歷而又有一技之長的人不會被埋沒[11]
關聯條目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