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天換日》(英語:The Italian Job)是一套2003年的美國犯罪片,由蓋瑞·葛雷執導,馬克·華伯格、莎莉·賽隆、艾德華·諾頓、傑森·史塔森及唐納·蘇德蘭等主演。
偷天換日 The Italian Job | |
---|---|
基本資料 | |
導演 | 蓋瑞·葛雷 |
監製 | 唐納·德·萊恩 |
編劇 | 唐娜·鮑爾斯 韋恩·鮑爾斯 劇本 特洛伊·甘迺迪·馬丁 1969年劇本 |
原著 | 大淘金[*] |
主演 | 馬克·華伯格 莎莉·賽隆 艾德華·諾頓 塞思·格林 傑森·史塔森 摩斯·戴夫 唐納·蘇德蘭 |
配樂 | 約翰·包威爾 |
攝影 | 禾利·費斯達 |
剪輯 | 理查·法蘭西斯-布魯斯 克里斯多福·勞斯 |
製片商 | 派拉蒙電影公司 唐納·德·萊恩[*] |
片長 | 111分鐘 |
產地 | 美國 |
語言 | 英語 俄語 義大利語 德語 |
上映及發行 | |
上映日期 | 翠貝卡電影節:2003年5月11日 美國:2003年5月30日 |
發行商 | 派拉蒙電影公司 |
預算 | $6千萬[1] |
票房 | $176,070,171[1] |
各地片名 | |
中國大陸 | 意大利任務 |
香港 | 天羅盜網 |
臺灣 | 偷天換日 |
新加坡 | 天羅盜網 |
電影為1969年英國電影《奇謀妙計劫金磚》的重拍版,描述一班盜賊怎樣從一個曾出賣他們的同道手中偷走一堆金磚的故事;兩片雖然故事大綱一樣,但人物與細節都完全不同。
劇情
查理·克洛克(馬克·華伯格 飾)和他的搭擋約翰與史蒂夫(艾德華·諾頓 飾)都是盜竊高手,團隊成員有電腦駭客萊爾、駕駛技術高超的「帥羅布」與爆破專家「左耳」等人。一次,他們聯手成功在義大利威尼斯搶劫了一批價值3500萬的「峇里島舞者」圖案黃金,在撤退途中史蒂夫出賣了查理等人,先殺死了約翰且企圖殺害其他人,以為眾人已死的史蒂夫自己獨吞了那筆巨額黃金。儘管查理等人順利脫身,被朋友出賣的查理等人念念不忘追蹤史蒂夫並奪回那筆黃金和為朋友復仇。一年後,查理透過朋友調查獲知史蒂夫隱遁在洛杉機,除了找回原本的團隊外還網羅新幫手。首先找到的是約翰的女兒斯黛拉,一位擅長在最短時間內撬開保險柜密碼鎖的美女(莎莉·賽隆 飾),起初史黛拉因父親一事怨恨查理等人不願加入,但為了復仇還是加入團隊。而帥羅布也推薦自己的朋友汽車改裝技師「扳手」加入。
首先查理讓萊爾控制了洛杉磯市的交通系統,打算造成有史以來最大的城市交通阻塞來擺脫警方或史蒂夫的追捕,查理也透過關係取得左耳需要的炸藥。而他們駕駛著扳手改裝後的寶馬迷你在地下道來模擬逃離路線。因為有史黛拉這個密碼高手,撬開保險柜應該不成問題。帥羅布偷取一件維修工的衣服讓斯黛拉偽裝成維修員來替史蒂夫修電視,實際上是勘查史蒂夫的家來尋找黃金的位置。史蒂夫也順勢邀請斯黛拉吃晚餐,後者為了大局還是不甘願的答應。
可惜正當眾人實施計劃時,史蒂夫的鄰居剛好在開派對,這樣會有大量的目擊證人會行動曝光而引來警察因此只能取消計劃,斯黛拉不得已只能去約會。期間斯黛拉無意講出約翰的口頭禪而被史蒂夫識破身份,查理等人現身解圍,於是史蒂夫知道自己被盯上了。
而在史蒂夫販售黃金時被負責銷贓的珠寶店老闆耶夫亨發現黃金是義大利竊盜案的黃金,史蒂夫怕走漏風聲而槍殺了耶夫亨。史蒂夫逃走後,烏克蘭黑幫頭目馬什科夫來找表哥耶夫亨時發現表哥死後開始在找兇手,馬什科夫從表哥的員工探察到有人找耶夫亨打聽消息於是順著情報找上查理的朋友,因此得知查理一行人,而查理的朋友誤以為耶夫亨是查理等人殺害立即通知查理有人盯上他們。
萊爾監聽史蒂夫時聽到史蒂夫找來三台運鈔車來運黃金打算離開洛杉磯,查理推測史蒂夫絕對不會讓裝黃金的車遠離視線,其餘兩台肯定是調虎離山,因此制定新計劃。果然像查理的推論一樣,史蒂夫多聘用一台直升機在上方監視,萊爾從三台車中找到真正的車輛,於是讓扳手炸毀道路讓運鈔車掉入下水道,然後從車上收刮大量黃金。隨後查理讓其他人先行離去,自己引開史蒂夫,史蒂夫從直升機下機後搶了一台車跟蹤查理。
最後史蒂夫跟隨查理來到聯合車站,史蒂夫追到查理面前用槍逼迫他將黃金交出來,而馬什科夫與手下突然出現並持槍讓史蒂夫繳械,原來查理早就與馬什科夫達成協議,查理聘用馬什科夫保護他們的安危並順勢替對方查明真相,然後給了馬什科夫一部分的黃金請他處理史蒂夫,儘管史蒂夫為自己的行為狡辯,馬什科夫與查理等人認為史蒂夫缺乏想像力而對他說詞不以為然,隨後表示並不打算殺史蒂夫而會好好折磨他,斯黛拉順勢揍了史蒂夫一拳為父報仇。最後一行人用黃金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演員
演員 | 角色 | 備註 |
馬克·華伯格 | 查理·克羅克 | 團隊的首腦,專業竊賊,一心要為老師約翰·布里傑的死報仇,他被形容為「乳牙剛生出來就學會偷東西」,倒敘鏡頭展現了年輕的查理,幫孩子從惡霸處偷回錢。 |
莎莉·賽隆 | 斯特拉·布里傑 | 約翰的女兒和唯一的孩子,職業保險箱和保管庫技術人員。不像喜歡大動干戈的父親,斯特拉更熱衷於用技術手段破解各大機構和警方的保險柜。當她得知殺害父親的兇手史蒂夫已經找到後,為了復仇,她極不情願地加入了團隊。 |
艾德華·諾頓 | 史蒂夫 | 威尼斯搶劫案的「臥底」。他後來背叛了查理、約翰、羅布、萊爾和「左耳」,欲殺害五人。人們認為他「總是想著防禦」,「缺乏想像力」。 |
唐納·蘇德蘭 | 約翰·布里傑 | 斯特拉的父親,專業保險箱竊賊,方法「老土」,完全用觸摸來處理。他是查理的長期合作夥伴,因違反假釋條款被關進監獄。在阿爾卑斯山的槍戰中,被史蒂夫殺害。 |
傑森·史塔森 | 「俊男」羅布 | 團隊的首席車手,深得女人緣。查理稱他曾駕車從洛杉磯一路狂奔,創下了世界上最長的高速公路追捕記錄(倒敘鏡頭展現出羅布在高速公路上被數十輛警車追著)。他這樣做,收到了110封來自看到他上新聞的女子寄來監獄的情書。 |
塞思·格林 | 「納普斯特」萊爾 | 計算機天才,團隊的電腦專家。他聲稱自己發明了Napster,他說尚恩·范寧1997年是自己的大學室友,自己的想法被他偷走。 |
莫斯·戴夫 | 「左耳」吉利根 | 團隊的「拆卸和爆破專家」。他的綽號來自於小時候把很多的M-80炸藥放進抽水馬桶,導致右耳失去聽力。 |
弗蘭基·G | 「扳手」 | 羅布找到的一個將迷你改裝成裝黃金的汽修工。他還協助眾人安裝炸藥,將運鈔車送進地鐵,並負責把風。 |
鮑利斯·李·庫魯托格 | 耶夫亨 | 珠寶店老闆,與烏克蘭黑幫有關係,幫人家洗錢。他也是位陰謀論者,聘請史蒂夫幫助出售黃金。史蒂夫意識到他知道太多關於黃金藏身處的消息,就殺了他。 |
歐勒克·克魯帕 | 馬什科夫 | 洛杉磯烏克蘭黑幫世家的骨幹,耶夫亨的表弟。他藉助耶夫亨的商店和當地的垃圾場洗錢。對史蒂夫謀殺耶夫亨懷恨在心。 |
尚恩·范寧 | 客串,本色出演 | 萊爾指控范寧,趁自己在東北大學宿舍里睡午覺時,從自己身上偷走納普斯特。儘管其他人認為這僅僅是吹牛,但一處場景顯示,范寧其實是匍匐著爬過正在熟睡的格林,拿走自己的電腦光碟。 |
製作
尼爾·珀維斯和羅伯特·韋德寫了一份翻拍1969年派拉蒙英國犯罪喜劇《奇謀妙計劫金磚》的草案[2]。唐娜和韋恩·鮑爾斯隨後受委託為翻拍版寫劇本。兩人從未看過原片,只「希望獲得關於其主題基調的靈感[3]」。兩年間改了18稿[2],他們最終開發出被導演F.加里·格雷稱為「靈感忠於原片」的劇本[3]。格雷、鮑爾斯兄弟和執行製片人詹姆士·代爾認為三輛盜賊開的迷你庫珀和金條被盜案應被保留[4][5]。電影一些場景的故事腳本和試拍,在製片開始之前進行[6]。
鑑於沃爾伯格在《不羈夜》(1997年)的表現極為出眾,格雷一直對他表現出興趣。讀過影片的劇本後,格雷與沃爾伯格接觸,沃爾伯格讀過劇本後也被吸引了[4]。格林同樣也被劇本吸引到項目[7]。在沃爾伯格的提議下,蓋里率先為斯特拉·布麗傑選擇塞隆。塞隆為此花時間學撬鎖[4][8]。格雷的選角導演希拉·賈菲,認為斯坦森應飾演司機「俊男羅布」一角,格雷同意了[4]。諾頓履行合同義務,參演了史蒂夫一角[9]。預拍期間,沃爾伯格、塞隆和斯坦森在柳泉國際賽車公園[10]參加為期近一個月的特技駕駛培訓課程[11]。
開拍前,格雷和攝影師沃利·菲斯特共同為影片開發視覺風格。他們翻閱了汽車廣告和雜誌照片,以及拿《天人交戰驚魂》(1971年)、《浪人》(1998年)和《伯恩的身份》(2002年)的追車場面作為視覺參考[6]。菲斯特想用「形成鮮明對比的暗色紋理和底色」,他與製作設計查理·伍德合作調色,兩人給了格雷自己想法[6]。派拉蒙建議影片不要用變形格式拍攝,儘管菲斯特正有此意。蓋里為達到寬屏寬高比,選用了Super 35底片以求2.4:1的寬高比[6]。一旦主體拍攝開始,格雷就得經常用到推車、斯坦尼康和吊臂拍攝,保持相機持續移動[6]。
影片大量鏡頭為外景,菲斯特在前期製作過程中,花了12周物色取景地,但有些場景是內景。開頭搶劫場景中的威尼斯建築、史蒂夫的豪宅、酒店房間和洛杉磯地鐵紅線隧道,是在加州的唐尼工作室搭景。至於裝甲車從好萊塢大道掉進地鐵隧道的場景,菲斯特用了七家相機捕捉車子[6]。劇組花了一個星期,計劃三百輛車用來模擬好萊塢和高地中心路口的堵車[4][6]。32輛定製版[12]迷你庫珀中的3輛配有電動馬達,在主體拍攝中使用,以遵循電影取景的地鐵隧道不准用內燃機的規定。其他迷你庫珀也進行了改裝,好在車內放置攝影機[11][13]。導演表示「他們(迷你庫珀)是劇組的一份子[14]。」
格雷儘可能讓電影看上去逼真,因此,演員們的特技都是親力親為,計算機生成的圖像非常謹慎地使用[4][11][15]。亞歷山大·威特和攝影師喬什·布雷多帶領的第二劇組,花了40天在威尼斯運河和洛杉磯拍攝追逐戲[6][10]。外景拍攝帶來一些挑戰。在義大利威尼斯,由於船隻高速駕駛,公開的搶劫場面嚴格遵循當局的監控[6]。在帕蘇費達亞,義大利阿爾卑斯山寒冷的氣溫,給劇組帶來麻煩:「槍會塞住,你想像只帶一瓶沒結冰的水走40英尺的情景,這就是我們要的工作條件。」格雷表示[4]。取景時,行人僅能走好萊塢大道兩旁的人行道[15]。此外,高速公路和城市街道的拍攝僅能在周末進行[10]。
發行
影片於2003年5月11日在翠貝卡電影節首映,5月30日登陸全美各大影院。開畫首周末,電影斬獲19457944美元的票房。派拉蒙於8月29日重新發行影片[16],11月下片,影片在美國斬獲106128601美元票房,加拿大票房為69941570美元,全球票房176070171美元[17]。這是派拉蒙在2003年票房最高的電影[18]。
爛番茄基於177條評價,給影片打出73%的總支持率,加權平均得分為6.4/10[19]。相比之下,擁有標準化評級的Metacritic,基於37條評論,100分滿分的基礎上,給影片打出68分,意為「一般」[20]。
Salon.com的史蒂芬妮·扎哈里克(Stephanie Zacharek)喜歡重製的劇本和特技場面的風格,尤其是三輛迷你庫珀,被她稱為影片的亮點[21]。BBC評論員斯特拉·帕帕麥可(Stella Papamichael)給了影片4星評價(5星滿分),復仇情節增加了原片所缺乏的衝擊力[22]。《洛杉磯時報》評論員凱文·湯瑪斯(Kevin Thomas)盛讚開頭的威尼斯搶劫場面,以及每位竊賊的性格,但認為洛杉磯搶劫的鏡頭「鋪開得可以說是有點長[23]」。羅傑·艾伯特給出3星評價(4星滿分),認為影片「兩個小時盲目逃避現實相對熟練得專業[24]」。也給出3星評價(4星滿分)的詹姆士·伯拉迪尼(James Berardinelli)表示格雷發現了拍犯罪片的合適配方:「讓一切動起來,在線索間開發出很漂亮的引線,偶爾折騰出驚喜,瀟灑的派頭絕配[25][26]。」《綜藝》的羅伯特·克勒(Robert Koehler)將影片與另一部犯罪題材電影《鬼計神偷》(2001年)做比較,後者艾德華·諾頓扮演了類似的角色[27]。
《紐約客》的大衛·鄧比(David Denby)盛讚諾頓的表現,以及塞思·格林、莫斯·戴夫和不用數位特效的動作場面[28]。《娛樂周刊》的歐文·格雷伯曼(Owen Gleiberman)給了本片B-級,相比2000年重製版《驚天動地60秒》和2001年重製版《瞞天過海》更積極[29]。《紐約每日新聞》評論員傑克·馬修斯(Jack Mathews)給本片打出2.5星(4星滿分),動作場面和曲折情節是原片的「巨大進步」,則認為洛杉磯搶劫場景「聰明但荒謬」[30]。《今日美國》的邁克·克拉克(Mike Clark)質疑洛杉磯搶劫場景的可行性,稱影片是「慵懶的重製片」,給出2星(4星滿分)[31]。《滾石》的彼得·特拉弗斯(Peter Travers)給本片打出1星(4星滿分),認為影片是「一部圈錢的犯罪電影,遵循1969年版的無趣公式化」。特拉弗斯欣賞格林和戴夫扮演角色的喜劇性調劑,認為除了迷你庫珀,諾頓是「表現最具磁性的一位」,但他認為電影缺乏邏輯[9]。
本片的DVD由派拉蒙家庭娛樂公司於2003年10月7日發行,新增影片的五段的製作花絮和六段刪減片段[32]。HD DVD版2006年8月8日發布[33],藍光版2006年10月24日發布[34]。
蓋瑞·葛雷贏得2004年美國黑人電影節電影人生導演獎「最佳導演獎[35]」。克萊·庫倫、麥可·克里斯、讓·保羅·魯傑羅、邁克·馬薩,憑藉威尼斯運河遊艇追逐場景,獲得2004年金牛世界特技獎最佳專業特技獎[36]。本片被提名為2003年最佳動作/冒險/驚悚電影,但該獎被《追殺比爾》斬獲[37]。2009年4月,IGN將影片的洛杉磯追車戲列為「21世紀十大追車戲」之一[38]。
犯罪學家妮可·拉夫(Nicole Rafter)認為影片與《偷天遊戲》(1999年)和《瞞天過海》(2001年)是21世紀初犯罪電影的復興,後兩者是20世紀60年代犯罪電影的翻拍版[39]。電影學者傑瑞米·史壯博士(Dr.Jeremy Strong)描述其「團伙電影」流派理論,認為影片跟《豪勇七蛟龍》(1960年)、《第三集中營》(1963年)、《決死突擊隊》(1967年),以及最近的《刺激驚爆點》(1995年)和《不可能的任務》(1996年)歸為一類[40]。他表示:
團伙電影講的是一個群體,為一個特定目標而努力。然而,目標的定義在眾多劇本和流派的劇情屬性中,被廣泛認同,它也是絕大多數涉及到角色間相互作用的電影的情況。區分團體電影的元素,在於團體的意義在嘗試給定目標時被提升......電影已發展到主角的許多確定事件被特別強調,並占據熒幕時間的程度,但團伙電影因其出於目標和成員間友誼的堅持,應另立門派。[40]
另外斯特朗拿影片跟《不可能的任務》比較,認為劇情套路「首要任務是展現團隊成員的角色和技能,但卻被背叛破壞,因此有必要重新建立團隊架構[40]。」
影片採用了當時寶馬新生產的復古風格迷你,被評論家和業務分析師在為現代產品布局時提及,更確切地說是「品牌整合」的典型例子[41]。影評人喬·摩根斯坦(Joe Morgenstern)認為影片「有史以來最好的商業營銷[12]」。扎哈里克和馬修斯在各自的影評中提到了汽車的突出地位,他們還寫道這是與1969年原版電影的聯結[21][30]。《商業周刊》2004年4月報道,2003年迷你全年銷售量因影片的上映,比上年同期增長22%[42]。
續集
影片的續集,暫名為《巴西任務》,於2004年夏開發,但一直面臨著多方的阻力。2005年3月,主題攝影最初計劃於2005年3月開始,計劃於2005年11月和12月發布[44]。然而,腳本遲遲未完成,發行日期被推遲到2006年[45],後來改為2007年夏[46]。編劇大衛·特伍帶著《破壞能手》(The Wrecking Crew)的原創劇本接觸派拉蒙影業,雖說工作室喜歡這個主意,但他們認為該作品最好是《偷天換日》的續集[47]。格雷再度被提名導演,但原班人馬並未全數回歸[46][47]。劇本的兩個草案於2007年8月寫成,但該項目並未立項[48]。
2008年3月接受採訪時,傑森·史塔森表示「有人剛剛把它(電影資料)從IMDB刪除,直至前期準備完成才重新出現[49]。」製片人唐納·德·萊恩(Donald De Line)6月份透露,《巴西任務》的劇本已經開發,預算已到位,但「隨著管理人員的變動發生了很多事情,劇本還是交上去了。」至於劇情,他表示將在巴西開始,設在里約熱內盧,隨後轉場到比利時,涉及鑽石[50]。」然而,格林在9月表示,續集在不久的將來不太能出現[43]。2009年3月9日,德·萊恩表示:「我們在派拉蒙非常認真地討論了一個版本」,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劇組對項目很感興趣[51]。尼爾·珀維斯和羅伯特·韋德當年一直在位續集定稿[52]。《每日紀事報》9月報道塞隆簽署了電影合同[53]。10月,格雷表示他享受製作《偷天換日》的過程,如果劇本定稿,他仍有擔任續集導演的興趣,認為這取決於檔期[54]。
2010年1月,特伍接受採訪時表示:「《巴西任務》可能不會有。我幾年前就寫了劇本,他們在IMDB上不斷折騰它。派拉蒙——我還能說什麼[55]?」6月份,當被問及續集時,格林表示「《巴西任務》實際上不存在」,並將其稱為「IMDB的精彩神話[56]」。
另見
參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