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上海歷史上的大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同大學(世界語:La Universitato Utopia,英語:Utopia University)是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座落於上海的一所綜合性私立大學,尤以「理工」學科而著稱,時有「北南開,南大同」之譽,1952年在院系調整中被撤校。
1911年11月,任教於北京清華學堂(清華大學前身)的胡敦復、平海瀾等11名教師,因不滿學堂外國主事的辦學方式,辭職南下上海成立了立達學社,並制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社旨,力圖改革中國舊式教育。[1][2]
1912年3月19日,胡敦復和他的立達學社同仁募捐私款在上海南市肇周路南陽里租屋,創辦了大同學院。「大同」,系取義《禮記·禮運篇》中「天下為公,是為大同」之意,以「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為校銘,以「研究學術,明體達用」為宗旨,西文譯作Utopia School(意為改良的新式學校)。當年招收學生91人,由立達學社社長胡敦復親任院長。1914年1月,學校遷址南車站路。[3]
大同大學早期辦學無比艱辛,因為其辦校經費不向社會募捐,不接受私人或團體贈款,僅靠立達學社社員自籌,所以幾乎難以為繼。後來學社同仁改變了「但憂毅力不充,不患度支之不足」做法,開始接受社會資助,學校各方面才得以有較大發展。也正是辦學經費的緊張,造就了大同教員刻苦耐勞、精神貫注和學生樸素好學、奮發向上的優良傳統。
大同學院開創了國內中西合璧辦教育的先河。它是上海第一家男女同校的私立學校,連校務主任也是女性,所使用的教材不少是引進西方的現成教材,或由教師自己編寫,並擁有當時罕見的理化實驗室。[3]
1922年9月,大同學院被政府立案,改稱大同大學,為私立性質,在校生約600人。在20世紀20年代,大同大學發展成為中國最好的私立大學之一。學校占地90畝,有15幢教學樓。1920年代的教育部報告稱:「綜合言之,此次視察六校(復旦、滬江、大同、大夏、光華、暨南),……據視察結果,辦學精神,極為貫注者,為大同、滬江二校。理學院辦理較有成績者,亦為滬江、大同二校。……」[4]
1930年,大同大學南車站路校址擴至110餘畝,先後落成大禮堂、圖書館、體育館、科學實驗室、學生宿舍等17座建築,擁有運動場、綠地等,建築頗具規模,圖書儀器充實完備,學生人數近千人,教育事業大有發展。
在大學迅速發展的基礎上,大同大學於1928年開始創辦附中。1932年2月6日,上海市教育局准予中學部立案,改稱附屬中學,除教室、宿舍分開外,行政和經費仍與大學統一辦理,大學預科停辦。至1939年又分附中一院和二院,其分別是以後上海市大同中學和五四中學的前身。《三十年之上海教育》1935年對大同大學(包括附中)的評價為:「該校辦理,處處經濟,絕不浪費。教員刻苦耐勞,精神貫注,學生樸素好學,教師輔導學生自動研究,尤為可貴」。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中,因連天炮火和飛機轟炸,大同學府被毀於一旦。1937年10月,華界淪陷,大同被迫從南市遷至租界,借中國無線電工程學校及位育小學繼續上課。大同師生沒有經濟實力轉移到後方,胡敦復只好率領部分師生留守孤島上海,再次依靠立達學社社友員、團結廣大師生員工,在學校董事會的支持下,開始了第二次艱苦的創業歷程,使「大同」獲得了新生。[5]
1938年9月,租用辣斐德路(今復興中路)律師公會大廈為臨時校舍。中學部979人,大學部850人。後大學部改借公共租界光夏中學校舍。1939年9月,新閘路新校舍建成,並附設附中二院(高中部),律師公會校址稱附中一院(初中部)。1946年11月,原上海南市大同校舍修復部分竣工,附中一院遷回南車站路,即今上海市大同中學;大學部及附中二院(即今上海市五四中學)仍在新閘路。
大同大學在抗戰爆發後毅然創辦工學院,從1941年至1952年,工學院共畢業學生2228人。至1940年代,大同大學已發展有商學院、文學院、理學院和工學院四個學院,下設14個系,學科涵蓋史、地、文、哲、經濟、會計、化學、化工、土木、電機、機械等領域,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棟梁之材。
至1948年,大同大學部學生人數已達2700人,中學部學生達2500人,在當時上海公立和私立學校中占第一位,是1912年初辦時學生人數的50倍。
在其四十年的大學歷史中,大同一直是上海乃至全國私立大學中的翹楚,享有「北南開,南大同」的美譽。大同大學(含附中)先後培養出39名兩院院士,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4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6人,其中1人為雙院士。
1952年10月,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大同大學撤校停辦。商學院併入上海財經學院,文學院併入華東師範大學,理學院併入復旦大學,工學院相關科系分別併入同濟大學、交通大學和華東化工學院,附中一院和附中二院分別獨立為大同中學和五四中學。 [6]
此外,大同大學附中也培養了眾多傑出人才,翻譯家傅雷、漫畫家華君武、隧道與地下工程專家劉建航院士、工程熱物理學家和熱工教學家王補宣院士、天文儀器與方法專家朱能鴻院士以及曾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錢其琛、曾培炎等都就讀於此。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