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凌河蜥屬名:Dalinghosaurus[註 1],意為「大凌河的蜥蜴」),又名大凌河龍,是一種已滅絕的中型原始蜥蜴,為現存中國鱷蜥的近親,具有頗長的尾部和後肢。大凌河蜥生存於早白堊世東亞,在熱河生物群中是很常見的動物,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西部的北票四合屯[2]凌源大王杖子[3][4][5],以及東部的康平何家信地區[1]

Quick Facts 科學分類, 模式種 ...
大凌河蜥屬
化石時期:白堊紀前期,146–100 Ma
Thumb
遼寧何家信出土的長趾大凌河蜥化石
(編號IVPP V13281)[1]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爬蟲綱 Reptilia
目: 有鱗目 Squamata
演化支 有毒類 Toxicofera
亞目: 蛇蜥亞目 Anguimorpha
下目: 古蛇蜥下目 Paleoanguimorpha
演化支 鱷蜥類 Shinisauria
屬: 大凌河蜥屬 Dalinghosaurus
Ji, 1998
模式種
長趾大凌河蜥
Dalinghosaurus longidigitus

Ji, 1998
Close

特徵描述與古生態學

大凌河蜥全長 15 至 30 公分,其中尾部長度就佔了將近三分之二,另外其後肢長度也可達約 7 公分,兩者的長度相較之下都比大凌河蜥的近親長,趾爪相對較纖細,趾節也較粗壯;此外大凌河蜥的第四蹠骨比第三蹠骨長,而次末端趾節(penultimate phalanx)則不比其他趾節長。中國古生物學家姬書安季強認為,這些特徵通常都存在於地棲性的蜥蜴身上,顯示大凌河蜥可能在開放的地面環境活動,且可能善於在地表奔跑[3]。古生物學家 Susan E. Evans 與王原則認為,細長的末端趾節(ungual phalanx)顯示大凌河蜥可能同時也保有樹棲的習性,且待在樹上的時間應該會比在地面上的時間久[1]

大凌河蜥的化石在熱河群地層中很常見,光是收藏於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IVPP)內的化石標本迄今就有11件,其中編號 IVPP V14234 的標本更保留了至少十個未成年的大凌河蜥個體。

另外,1990年代後期在北票出土一具中華龍鳥化石(編號 NIGP 127587)的胃部也曾發現蜥蜴的殘骸[6]。2017年,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古生物學家 Fiann Smithwick 等人於針對這具殘骸加以分析比對,發現骨骸的特徵和大凌河蜥最為接近,加上大凌河蜥與中華龍鳥兩者的化石出土地點大致重合,顯示在當時大凌河蜥很可能是中華龍鳥的主食之一[7]

分類關係

蛇蜥下目 Anguimorpha
卡氏蜥類 Carusioidea
異蜥科 Xenosauridae

Exostinus

異蜥 Xenosaurus (現存)

Restes

卡氏蜥 Carusia

蛇蜥科 Anguidae(現存)

厚背類 Platynota
鱷蜥類 Shinisauria

鱷蜥 Shinisaurus(現存)

麗泳蜥 Bahndwivici

大凌河蜥 Dalinghosaurus

巨蜥超科 Varanoidea(現存)

註解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