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貝爾頓·埃弗斯·布魯恩(Erik Belton Evers Bruhn,1928年10月3日—1986年4月1日),是丹麥芭蕾舞者、編舞家、藝術總監、演員和作家。

Quick Facts 埃里克·布魯恩, 出生 ...
埃里克·布魯恩
Thumb
出生Erik Belton Evers Bruhn
(1928-10-03)1928年10月3日
丹麥哥本哈根
逝世1986年4月1日(1986歲—04—01)(57歲)
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
母校丹麥皇家芭蕾學校英語Royal Danish Ballet
職業芭蕾舞者、演員
活躍時期1947-1986
伴侶魯道夫·紐瑞耶夫
Close

早年生活

埃里克·布魯恩出生於丹麥哥本哈根,母親艾倫(Ellen)本姓埃弗斯(Evers),是美髮沙龍的老闆,父親是歐內斯特·布魯恩(Ernst Bruhn)。其父母結婚不久就生下了他。[1]他是他母親的第四個孩子,也是第一個兒子,是他父親的第三個孩子。布魯恩九歲時開始在丹麥皇家芭蕾舞團英語Royal Danish Ballet接受訓練,並於1946年在哥本哈根皇家歌劇院的舞台上首次非正式亮相,在哈拉爾德·蘭德英語Harald Lander的芭蕾舞劇《托瓦爾森》(Thorvaldsen)中扮演阿多尼斯(Adonis)一角。[1]:33

職業生涯

1947年,他18歲時被公司永久聘用。同年,布魯恩在這家丹麥公司開始第一次頻繁休假,在英國短命的大都會芭蕾舞團英語Metropolitan Ballet跳了六個月,並在那裡找到了他的第一個主要舞伴——保加利亞芭蕾演員索尼婭·阿羅娃英語Sonia Arova。他在1948年春返回丹麥皇家芭蕾舞團,在1949年升任獨舞,這已經是丹麥芭蕾舞演員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了。1949年晚些時候,他再次休假並加入紐約市美國芭蕾舞劇院英語American Ballet Theatre,在接下來的九年裡他經常在那裡跳舞,但他仍隸屬於丹麥皇家芭蕾舞團。

布魯恩國際職業生涯的轉折點出現在1955年5月1日,他在紐約芭蕾舞劇院的一次日場演出中,與年長他近20歲的艾麗西亞·馬爾科娃英語Alicia Markova女爵士搭檔,首次出演《吉賽爾》中的阿爾布雷希特(Albrecht)一角,登台之前僅僅排練了三天。[2]演出引起了轟動。舞蹈評論家約翰·馬丁英語John Martin (dance critic)在《紐約時報》撰文,稱其為「一個值得載入史冊的日期,就好像今天最偉大的吉賽爾,將神聖託付給了可能是明天最偉大的阿爾布雷希特。」1955年6月,P·W·曼徹斯特(P. W. Manchester)在《舞蹈新聞》(Dance News)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創造歷史的日場》(The Matinée that Made History)的文章,他寫道:

儘管技術要求嚴格,但阿爾布雷希特的角色並不超出任何稱職的首席舞者的能力,而埃里克·布魯恩遠不止於此;他可能是當今技術最全面的男舞者,完美無瑕的技術既來自於巨大的天賦,又來自於他從小所接受的正確的日常訓練……如果說他的舞蹈很精彩(確實如此),那麼他與馬爾科娃的搭檔和相輔相成也並不遜色。這成就了一場激動人心的表演,當時的觀眾和舞台上的每個人都意識到,他們正在見證非凡。[注 1]

1961年,布魯恩正式從丹麥芭蕾舞團辭職,那時他已成為國際知名的傑出人物,但他繼續以客座藝術家身份定期為該公司跳舞。當年5月,他回到芭蕾舞劇院的紐約季。《時代雜誌》在5月5日的一期中,發表了一篇關於這位舞者及其藝術的重要文章:

布魯恩32歲回到家鄉,成為丹麥皇家芭蕾舞團的偶像,他為這一頂級舞者貴族的保留經典角色帶來了新的活力。他技術全面,具有敏銳的戲劇感,能夠高拱優雅的跳躍,在地面或半空中以貓的速度和流暢度轉身,通過手臂、腿和身體生動的動作來表達情感。但布魯恩很早就意識到「只有技術是不夠的」,他能夠僅通過出場就傳達出緊張感,並以此著稱。他姿態優雅,身材修長(5英尺7 英寸,140磅),在他邁出舞步之前,他動作的跡象就以某種方式吸引了觀眾……隨著布魯恩越來越接近他的巔峰,他度過了不安的夜晚,在腦海中回顧著角色。令人驚訝的是,他沒有什麼虛榮心會刺激大多數表演者;他不希望觀眾付錢,他說「只要看我跳舞就好。」此外,他寧願「在好的芭蕾中表現糟糕,也不願在糟糕的芭蕾中表現出色。」但是要在好的芭蕾中表現出色?要做到這一點,埃里克·布魯恩說:「重要的是,即使你在昨天晚上剛扮演過這個角色,也要想:『這將是第一次。』」[注 2][3]

在接下來的10年裡,布魯恩作為客座藝術家與眾多芭蕾舞團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不僅包括芭蕾舞劇院,還包括歐洲和北美的大多數主要芭蕾舞團,如紐約市芭蕾舞團喬佛里芭蕾舞團英語Joffrey Ballet加拿大國家芭蕾舞團英語National Ballet of Canada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英語Paris Opera Ballet和倫敦皇家芭蕾舞團。他最出名的是在《仙女英語La Sylphide》、《吉賽爾》、弗雷德里克·阿什頓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和《天鵝湖》中飾演主角。約翰·克蘭科英語John Cranko於1962年在斯圖加特芭蕾舞團英語Stuttgart Ballet為他創作了《達夫尼斯和克洛伊》(Daphnis and Chlöe)。布魯恩認為,在專門為他創作的芭蕾舞劇中,這是他最喜歡的。[1]:126他飾演的角色也廣受讚譽,例如在比爾吉特·卡爾伯格英語Birgit Cullberg的《朱莉小姐》(Miss Julie)中飾演的讓(Jean)、在何塞·利蒙英語José Limón的《摩爾人的孔雀舞英語The Moor's Pavane》中飾演的摩爾人(Moor),以及在羅蘭·佩蒂特英語Roland Petit的《卡門英語Carmen (1949 ballet)》中飾演的何塞先生(Don José)。除了索尼婭·阿羅娃之外,布魯恩還與大量傑出的芭蕾演員建立了重要的舞伴關係:包括美國的辛西婭·格雷戈里英語Cynthia Gregory諾拉·凱伊英語Nora Kaye阿萊格拉·肯特英語Allegra Kent瑪麗亞·塔爾切夫俄羅斯納塔利婭·馬卡羅娃;丹麥的克爾斯滕·西蒙英語Kirsten Simone;英國的納迪亞·內里納英語Nadia Nerina;最著名的是義大利的卡拉·弗拉奇英語Carla Fracci

在他的書《技術之外》(Beyond Technique,1968)中,布魯恩談論了他對合作的看法:

大家注意到,我已經能夠與許多不同類型的芭蕾演員合作,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即使只有一兩個演出季,我們也能成功地成為一個團隊。那是因為我一直想與她們建立聯繫。我不會保持固定的舞伴。每個芭蕾演員都是不同的;她有一種特殊的風格,否則她就不會成為芭蕾演員。這會影響我的風格,並促使我進步。我仍然忠於自己,但我讓她的風格影響我,就像用我的風格影響她一樣……良好的舞伴關係能夠以某種方式使您已經在做的事情具體化。當合適的人聚在一起時,他們會從彼此身上學到合適的東西……和對的人在一起,就變成了存在的境地,而不是玩耍……角色融入了你,你成為了它。然後你似乎就不會做錯任何事,因為你完全被這個存在所融入。[注 3]

獎項和退休

Thumb
1961年,布魯恩與瑪麗亞·塔爾切夫共舞

1963年,布魯恩被授予丹麥最高榮譽之一的丹麥國旗勳章,同年他在巴黎獲得了尼金斯基獎。[1]:1311972年作為舞蹈貴族英語Danseur noble退休後,布魯恩也扮演了一些角色,例如《仙女》中的女巫瑪吉(Madge)、《葛佩莉亞英語Coppélia》中的科佩留斯博士(Dr. Coppelius),以及《彼得魯什卡》。他於1967年至1973年擔任瑞典歌劇院芭蕾舞團英語Royal Swedish Ballet團長,並從1983年起擔任加拿大國家芭蕾舞團英語National Ballet of Canada團長,直至1986年去世。儘管丹麥皇家芭蕾舞團英語Royal Danish Ballet兩次邀請他擔任團長,但他兩次拒絕了這一職位。不管是他製作的長篇古典芭蕾舞劇,如《仙女》、《吉賽爾》、《葛佩莉亞英語Coppélia》,以及他為加拿大國家芭蕾舞團創作的頗具爭議的《天鵝湖》,還是他在布農維爾英語August Bournonville劇目中的雙人舞英語Pas de deux表演,都廣受好評。布魯恩是一位出色的老師和教練,致力於傳授純粹的形式和舞蹈作為戲劇而不是場面。他相信與所扮演的角色「完全共情」,「但要在完全的控制之下。因為如果你完全失去自我,你就無法溝通。」[2]1974年,他在丹麥與蘇塞·沃爾德英語Susse Wold主演的舞台劇《羅生門英語Rashomon (play)》,獲得了好評。

個人生活

著名俄羅斯舞蹈家魯道夫·紐瑞耶夫叛逃到西方後,布魯恩在1961年結識了紐瑞耶夫。紐瑞耶夫看過布魯恩與美國芭蕾舞劇院在俄羅斯巡迴演出的電影片,他是布魯恩忠實的崇拜者,儘管兩位舞者在風格上截然不同。布魯恩成為紐瑞耶夫生命中的摯愛,[4][5]兩人保持親密關係長達25年,直到布魯恩去世。[6]

死亡

布魯恩於1986年4月1日在多倫多全科醫院去世,享年57歲。其死因是肺癌。[7]然而,根據皮埃爾-亨利·維爾拉克(Pierre-Henri Verlhac)的說法,他可能死於愛滋病[8]他被安葬在瑪麗比約公墓英語Mariebjerg Cemetery的一座無名墓中,公墓位於哥本哈根北部富裕郊區根措夫特,靠近他小時候的家。

舞蹈評論家約翰·洛克威爾英語John Rockwell在布魯恩的訃告中說:

布魯恩先生的價值更多地體現在作為男子氣概的優雅及其表演敏感性的縮影,而不是作為一位技藝精湛的技術人員。作為舞伴,他既嚴肅又謙恭,但他從不順從地甘居幕後。他是一位富有詩意的演員,他將經典芭蕾舞劇中的男主角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米哈伊·巴里什尼科夫(說):「他無疑是我們見過的最偉大的舞者之一,他的尊嚴和風格一直是我們所有人的榜樣,無法替代。」[注 4][7]

當布魯恩於1972年退休時,克萊夫·巴恩斯英語Clive Barnes將布魯恩稱為「他那個時代最偉大的古典男舞者」。[9]布魯恩死後不久,舞蹈評論家安娜·基塞爾戈夫英語Anna Kisselgoff在《紐約時報》上撰文,對其成就表示讚賞:

那時,他是舞者的完美典範——步伐精確,姿態優美,技藝精湛,舉止高貴,手勢優雅。他線條非凡,他的腿部跳動(他丹麥訓練的產物)令人驚嘆。他只需像《仙女》中的詹姆斯那樣執行一系列的Entrechat英語Glossary of ballet#Entrechat就可以掀翻屋頂,他是為數不多的有此能力的舞者之一。這些舞步,無論執行得多麼出色,始終是更深層次概念的一部分,是表徵的一部分。埃里克·布魯恩是一位完美的舞者——與人們通常認為他是高度專業化的藝術家相去甚遠……他是其他芭蕾舞團的道德榜樣,這來自於他對每個角色所投入的專注和認真。[注 5][10]

布魯恩撰寫了《技術之外》(Beyond Technique),其中採用了弗雷德·費爾英語Fred Fehl的照片,該書於1968年發行,並於1973年作為「舞蹈視角」(Dance Perspectives)第36冊重新發行。他還與莉蓮·摩爾(Lillian Moore)合著了《布農維爾與芭蕾技術:奧古斯特·布農維爾編舞練習曲研究與評論》(Bournonville and Ballet Technique: Studies and Comments on August Bournonville's Etudes Choregraphiques,1961年,2005年重印)。他是約翰·喬納斯·格魯恩英語John Jonas Gruen所著的《埃里克·布魯恩:貴族舞者》(1979)的主人公,該書是在他的合作下撰寫的,部分內容基於大量訪談。亞歷山大·邁納茨(Alexander Meinertz)於2008年出版了丹麥語傳記《埃里克·布魯恩——內藏錦繡》(Erik Bruhn – Billedet indeni),尚未被翻譯成英文。

1987年,布魯恩因「對加拿大及其文化的模範貢獻」,而被追授為年度帕古里安藝術卓越獎(Pagurian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the Arts)的第一位獲得者。[11]

2014年,多倫多遺產英語Heritage Toronto多倫多聖勞倫斯市場英語St. Lawrence Market地區的南喬治街英語George Street, Toronto135號外面,為他立了一塊匾。他曾在那裡住了多年。

遺產

在遺囑的附則中,布魯恩用其部分財產設立了埃里克·布魯恩獎[12]用來表彰與其關係最密切的三個公司的舞者:邀請丹麥皇家芭蕾舞團、美國芭蕾舞劇院和加拿大國家芭蕾舞團,各選派一男一女兩名舞者,參加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的比賽。布魯恩指定,該獎項應授予兩位年輕舞者,他們應當「反映出技術能力、藝術成就和奉獻精神,這些正是我努力為舞蹈所帶來的。」該獎的參賽者年齡應在18至23歲之間,由各自的藝術總監分別選出。在比賽中,每位舞者都要表演古典雙人舞和變奏曲,以及現代雙人舞或獨舞。[13]

首屆埃里克·布魯恩獎於1988年頒發。[14]

影片

布魯恩的一些表演被保存下來,其中一些可以通過DVD和在線方式獲得:

  • 幻想交響曲》,1948年與丹麥皇家芭蕾舞團合作拍攝,萊昂尼德·馬辛英語Léonide Massine編舞。工作片,無聲拍攝,其中的舞者穿著練習服。可通過俄亥俄州立大學舞蹈電影檔案館獲取DVD。[15]
  • 雙人舞,由羅蘭·佩蒂特編舞,與法國芭蕾演員齊齊·讓邁爾英語Zizi Jeanmaire,在1952年戈德溫(Goldwyn)電影《漢斯·克里斯汀·安徒生英語Hans Christian Andersen (film)》中。可由DVD獲取。
  • 1955年在雅各布的枕頭英語Jacob's Pillow Dance拍攝了四部短片:《吉賽爾》第二幕雙人舞,與阿莉西亞·阿隆索配對;《堂吉訶德》雙人舞、《吉賽爾》第二幕雙人舞和《胡桃鉗》第二幕雙人舞,均與瑪麗·艾倫·莫伊蘭英語Mary Ellen Moylan配對。[1]:239
  • 埃德·沙利文秀》(1957年8月25日)與諾拉·凱伊在《天鵝湖》的黑天鵝雙人舞中。
  • 貝爾電話時間英語The Bell Telephone Hour》節目:《堂吉訶德》與瑪麗亞·塔爾切夫的雙人舞(從1961年);《仙女》第二幕(1962年)和由布魯恩編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雙人舞(1967年),均與卡拉·弗拉奇配對;1963年與索尼婭·阿羅娃的黑天鵝雙人舞,以及《葛佩莉亞》第三幕雙人舞。可在DVD「魯道夫·紐瑞耶夫與埃里克·布魯恩——他們在貝爾電話時間的全部表演(1961-1967)」(Rudolf Nureyev & Erik Bruhn – Their Complete Bell Telephone Hour Performances (1961–1967))中獲得,其中還包括塔爾切夫和紐瑞耶夫的《真扎諾花節英語Flower Festival in Genzano》雙人舞,由布農維爾與布魯恩編舞(從1962年開始)。
  • 「雙人舞的藝術」(The Art of the Pas de Deux):與瑪麗亞·塔爾切夫的《堂吉訶德》雙人舞;包括塔爾切夫和紐瑞耶夫的《真扎諾花節》雙人舞,由布魯恩編舞。可由DVD獲取。這兩場表演都來自「貝爾電話時間」節目,也都可以在DVD「瑪麗亞·塔爾切夫的藝術」(The Art of Maria Tallchief)中看到。
  • 與卡拉·弗拉奇和美國芭蕾舞劇院合作的全本《吉賽爾》(1969年),因其古怪的攝影工作而受到批評。可由DVD獲取。
  • 《埃里克·布魯恩:我一樣,只是更多——傳奇舞者的個人寫照》(Erik Bruhn:I'm Same, Only More – A Personal Portrait of the Legendary Dancer,2002年),由其朋友丹麥電影製作人倫納特·帕斯博格(Lennart Pasborg),在其死後製作的42分鐘電影傳記,包括表演鏡頭和布魯恩的獨白錄音作為剪輯和劇照的畫外音。因使用檔案材料而在坎城獲獎。

表演的評論和批評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