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以關係是埃及和以色列之間的外交關係。兩國之間的戰爭狀態可以追溯到1948年的阿拉伯-以色列戰爭,1973年以贖罪日戰爭達到頂峰,1979年,在美國總統吉米·卡特的斡旋下,埃及-以色列簽署了《戴維營協議》一年後簽署了《埃及-以色列和平條約》。兩國於1980年1月26日建立了全面外交關係。埃及在特拉維夫有大使館,在埃拉特有領事館。以色列在開羅有大使館,在亞歷山大有領事館。

Quick Facts 埃及, 以色列 ...
埃及-以色列關係
Thumb

埃及

以色列
Close
Thumb
1978年,梅納赫姆·貝京吉米·卡特安瓦爾·薩達特在戴維營

他們的共同邊界有兩個官方過境點,一個在塔巴,一個在尼扎納。尼扎納過境點只供商業和旅遊使用。兩國的邊界也在紅海的亞喀巴灣海岸線處會合。

國家比較

More information 埃及, 以色列 ...
 埃及  以色列
人口 96,755,600 (2018) 8,840,020 (2018)
面積 1,002,450 km² (387,048 sq mi) 20,770/22,072 km² (8,019/8,522 sq mi)
人口密度 97人/平方公里(250人/平方英里) 401人/平方公里(1,037人/平方英里)
首都 開羅 耶路撒冷
最大城市 開羅 耶路撒冷
政治體制 半總統制 議會共和國
開國領袖 穆罕默德·納吉布 大衛·本-古里昂
Current Leader 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 班傑明·納坦雅胡
官方語言 阿拉伯語 希伯來語
主要宗教 85% 伊斯蘭教, 15% 基督教 75.4% 猶太教, 16.9% 伊斯蘭教
GDP (nominal) US$ 275.748 billion (US$ 3,261 per capita) US$ 272.737 billion (US$ 34,651 per capita)
GDP (PPP) US$ 576.350 billion (US$ 6,817 per capita) US$ 274.504 billion (US$ 34,875 per capita)
軍費支出 US$ 7.85 billion (GDP的3.1%) US$ 14.5 billion (GDP的6.9%)
Close

歷史

Thumb
吉米·卡特,摩西·達揚和卡邁勒·哈桑·阿里,布萊爾大廈,1978年。

埃及和以色列之間的和平已經持續了30多年,埃及已經成為以色列重要的戰略夥伴。2011年1月,以與埃及官員關係密切而聞名的前國防部長本亞明•本-埃利澤表示,「埃及不僅是我們在該地區最親密的朋友,我們之間的合作也超越了戰略範疇。」[1]

然而,這種關係有時被描述為「冷和平」[1][2],許多埃及人對其有效性持懷疑態度。[3][4]阿以衝突使兩國關係保持冷淡,埃及媒體普遍存在反以色列的煽動性言論。[5][6][7]

Thumb
以埃停戰委員會大樓

2003年,埃及空軍的無人機進入以色列領空,飛越納哈爾索雷克和帕爾瑪金空軍基地的核研究設施上空。以色列威脅要擊落無人機。[8]

儘管兩國於1980年建立了外交關係,但埃及駐以色列大使在1982年至1988年期間被召回,並在2001年至2005年第二次起義期間再次被召回。[9]

穆巴拉克政府的最後幾年裡,與以色列進行接觸的埃及主要官員一直是埃及情報部門的負責人奧馬爾·蘇萊曼。蘇萊曼與穆巴拉克同時被趕下台,據說在2011年的事件中,以色列與埃及的溝通渠道非常少。[10]

2011年5月,埃及向巴勒斯坦人開放拉法邊境,破壞了以色列對加薩走廊的封鎖。[11]埃及議會中的穆斯林兄弟會希望開放與加沙邊境的貿易,據悉此舉遭到埃及坦塔維政府的抵制。[12]

2012年3月,加沙與以色列發生火箭交火後,埃及議會阿拉伯事務委員會敦促埃及政府從特拉維夫召回駐以色列大使,並驅逐以色列駐埃及大使。[13] 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象徵性的,因為只有執政的軍事委員會才能做出這樣的決定。[14][15]

2013年埃及政變後,以色列和埃及之間的關係有了顯著改善,[16]雙方在西奈半島叛亂問題上進行了密切的軍事合作。[17][18]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允許埃及超出和平條約的規定,增加在西奈半島部署的軍隊數量。[19]這些事態發展,加上以色列和約旦關係的惡化,使一些人把埃及標榜為以色列在阿拉伯世界的「最親密盟友」[20] ,而另一些人則斷言,兩國關係仍然相對冷淡。[21]儘管塞西的外交部長薩邁赫·舒凱里已經訪問過以色列,但塞西仍堅持前幾任埃及總統的政策,承諾在以色列承認巴勒斯坦建國之前,不會訪問以色列。[22][23]

2015年11月3日,埃及投票支持以色列加入UNOOSA(聯合國太空機構),這是埃及歷史上首次在聯合國投票支持以色列。[24]

唐納·川普當選美國總統、穆罕默德·本·薩勒曼升任沙特王儲之後,兩國關係進一步改善。[25][26]

和平條約的未來

Thumb
埃及軍隊在以色列的紀念碑

作為「阿拉伯之春」的一部分,2011年的埃及革命導致以色列對該條約的未來感到擔憂。[27]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最初表示,他希望埃及新政府能遵守與以色列的和平條約,因為這對兩國都有好處。[28]2011年2月11日埃及軍方掌權後,宣布埃及將繼續遵守所有國際和地區條約。[29]然而,以色列和埃及的關係達到了自1979年埃及和以色列和平條約以來的最低水平。隨著西奈半島恐怖活動的抬頭,以及埃及大批抗議者在開羅街頭對以色列表現出敵意,以色列和埃及的邊界成為一個衝突和不穩定的地區。

在2011年以色列駐埃及大使館遇襲事件中,數千名埃及示威者於9月9日周五闖入以色列駐開羅大使館。駐紮在現場的埃及警察試圖禁止進入,並向人群發射催淚瓦斯。示威者進入大樓的第一部分後,埃及突擊隊疏散了以色列大使和使館工作人員。襲擊發生後,以色列用飛機將以色列大使和大約85名其他外交官及其家人接走。[30]襲擊發生後,埃及軍隊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埃及官員譴責了這次襲擊,並表示這些事件是外部陰謀的一部分,目的是破壞埃及的穩定和外交關係。[31]

2012年,穆斯林兄弟會宣布支持和平條約[32][33],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重申,只要和平條約得到尊重,他與穆斯林兄弟會打交道就沒有問題。[34]穆巴拉克下台後,埃及當局繼續按照其條約義務保護西奈的以色列國防軍紀念碑。[35]2012年6月,穆斯林兄弟會候選人穆罕默德·穆爾西當選總統後,以色列人仍然對該條約持積極態度。[36]

2012年8月,埃及軍隊未經以色列批准進入非軍事區,違反了和平條約的條款。[37]據報道,埃及還在以色列邊境部署了防空飛彈,此舉顯然是針對以色列的,因為西奈半島的貝都因組織沒有飛機。上世紀70年代,將防空飛彈部署在蘇伊士運河附近,是埃及在發動「十月戰爭」之前率先採取的行動。[38]

然而,其他新聞機構報道說,埃及軍方實際上繳獲了防空、反坦克和殺傷武器,這些武器將被偷運到哈馬斯控制的加薩走廊。[39][40]此外,他們還摧毀了100多條用於走私的隧道。[39][40]

邊境事件

Thumb
埃拉特以北的埃及-以色列邊界

2011年以色列南部跨境襲擊發生在8月;來自埃及的襲擊者殺死了8名以色列人。據報道,八名襲擊者被以色列安全部隊擊斃,另有兩名襲擊者被埃及安全部隊擊斃。五名埃及士兵也被殺。作為回應,抗議者衝進了以色列大使館。在抗議期間,有人爬上以色列大使館的屋頂,取下以色列國旗,然後被抗議者焚燒。[41][42][43]

2012年8月5日,2012年埃及-以色列邊境襲擊事件發生,武裝分子伏擊了位於西奈半島的埃及軍事基地,殺死16名士兵,偷走了兩輛裝甲車,用來潛入以色列。襲擊者突破凱里姆沙洛姆過境點進入以色列,其中一輛汽車爆炸。隨後他們與以色列國防軍發生交火,六名襲擊者被擊斃。沒有以色列人受傷。[44][45][46][47]

以色列正在其與埃及的邊界上修建一道5米高的圍欄,稱為「以色列-埃及屏障」。這道圍欄將延伸240公里,從北部的凱里姆沙洛姆通道一直延伸到南部的埃拉特。這道圍欄原本計劃用來阻擋來自非洲的難民和尋求庇護者的滲透,但隨著穆巴拉克政權的倒台,這道圍欄變得更加緊迫。[48]

安全合作

2012年埃及-以色列邊境襲擊以及隨後在西奈半島針對埃及士兵的「鷹」行動加強了安全合作。埃及上校艾哈邁德·穆罕默德·阿里表示,「埃及正與以色列方面就埃及軍隊在西奈半島的存在進行協調。他們知道這一點。在西奈半島所有領土上部署武裝部隊並不違反埃及和以色列之間的和平條約。」[49]

外交斡旋

2011年10月至12月期間,埃及前穆巴拉克時代的統治者在調解哈馬斯和以色列之間的吉拉德·沙利特囚犯交換問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以換取以色列士兵吉拉德·沙利特的釋放,交換條件是1027名巴勒斯坦囚犯。[50]

經濟聯繫

以色列出口與國際合作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11年有117家在以色列開展業務的埃及出口商,以色列對埃及的出口增長了60%,達到2.36億美元。[51]

2011年2月11日至11月25日期間,從埃及到約旦和以色列的輸氣管道遭到8次襲擊。埃及與以色列簽訂了20年的天然氣出口協議。這項協議不受埃及公眾歡迎,批評人士說,以色列以低於市場價的價格購買了這些天然氣。[52]2012年,埃及單方面停止了對以色列的天然氣供應,因為以色列被指違反了其義務,並在幾個月前停止了支付。[53]以色列總理班傑明·內塔尼亞胡對這一決定持批評態度,他還堅稱,停產與和平條約無關,而是「以色列公司與埃及公司之間的商業糾紛」;埃及大使里達還說,埃及政府認為這是商業分歧,而不是外交爭端。[54]外交部長阿維格多·利伯曼也說了同樣的話,他補充說,這些天然氣可能被用作埃及總統選舉的競選材料。[55]國家基礎設施部長烏齊·蘭多否認了這一爭端純屬商業性質的說法。[55]

另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