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笋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土筍凍(閩南語:thôo-sún-tàng,英語:sipunculid worm jelly),是閩南著名海鮮類小吃,起源並盛產於閩南[1]。製作土筍凍的原材料即可口革囊星蟲(學名Phascolosoma esculenta),是無脊椎動物星蟲動物門的一種[2]。

傳說
製作以及食用方式
土筍凍的製作:是將生長在海濱塗灘的土筍[4]挖出並將泥沙清洗乾淨,然後猛火熬煮兩三分鐘,接著熬煮好的土筍湯放置在小碗裡並靜置。使其自然冷卻便可凝結成凍[5]。
土筍凍於食用時加入大蒜、醋、醬油等調味[6]。
起源產地
歷史上最出名的要數廈門、漳州海門、晉江安海[6]的土筍凍,味美甚鮮。土筍凍呈灰白色,晶瑩透明,香嫩清脆,富有彈性[7],和其它調料配食,風味尤佳,是閩南地區一帶冬春季節的時令佳餚。由於土筍凍味道鮮美也屢獲美名[8][9],甚至在近些年晉江沿海污染導致土筍凍的原材料需要從外地進口[10]。
土筍凍與國宴
1908年10月底,美國路易斯安娜號等八艘軍艦到訪廈門七天,清廷委派貝勒爺毓朗、水師提督薩鎮冰等一干大員接待。大清帝國在沙坡頭演武場搭建宏偉彩樓和堂館,盛情款待七天。這土筍凍就和鮑翅燕窩一起,上了天朝國宴。[11]
早年篔簹港潮間帶,都有土筍。但是老廈門聲稱,最好的土筍,是可口革囊星蟲的一個亞種、只生長在篔簹港到海滄一帶灘涂的黑星蟲。黑星蟲個小、青黑,含膠多而味鮮美。它和安海等地的革囊星蟲的區別是,彼地的個大而皮色微黃。
篔簹港南岸的土筍,又以埭頭到尾頭(現在長青路到禾祥西與市府大道交叉路口)一段為好,因為這一帶舊時有晉源等酒廠和很多米粉作坊的肥水流入。
而篔簹港北岸,則是現今市政府大樓前的官任那一帶所出者最佳。那裡的紅樹林,樹幹根須和茂密枝葉挽留了大量腐殖質和膏泥,培養起繁富的生物鏈,餌食豐美,土筍自然碩大肥嫩。這兩處的土筍,據說壓洗剖淨後,肉條重量會較他處的多出一成。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