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瑞典足球俱乐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哥特堡體育俱樂部(瑞典語:IFK Göteborg)是一家位於瑞典西約特蘭省首府哥特堡的瑞典體育俱樂部,成立於1904年10月4日。雖然有其他瑞典足球俱樂部的隊名中使用「IFK」作為簡稱,但「IFK」通常成為哥特堡體育俱樂部的簡稱。哥特堡體育俱樂部曾經獲得十七次國內聯賽冠軍,四次全國盃賽冠軍和兩次歐洲足總盃冠軍。
哥特堡與馬爾摩足球俱樂部和AIK足球俱樂部,合稱為瑞典足球三強,這三強共獲得42次聯賽冠軍。哥特堡可能是瑞典,乃至斯堪地那維亞最成功的體育俱樂部,因為它是唯一一支曾獲得歐洲足總盃冠軍的球隊,分別於1982年和1987年兩度捧盃。俱樂部現參與瑞典超級足球聯賽的角逐,哥特堡自成立以來多數參與這項瑞典最高級別聯賽的比賽,上一次在較低級別比賽還要追溯到1976年。
哥特堡足球俱樂部是瑞典最受歡迎的俱樂部之一,受到全國球迷的支持。球隊原主場是老烏利維球場,有時也在大一點的烏利維球場比賽。2007年,舊烏利維球場拆除重建,球隊移師烏利維球場,2009年新烏利維球場落成後將成為球隊的新主場。
哥特堡足球俱樂部成立於1904年10月4日[1] ,是IFK協會第三十九支球隊[2],而球隊就是在協會歷史性首次會議中成立。哥特堡第一場比賽就以4-1擊敗當地俱樂部維京。[3]哥特堡足球俱樂部的成立對哥特堡市的足球發展十分重要,因為直到此時,當時哥特堡市最大俱樂部奧基迪壟斷了當地足球發展,而哥特堡的成立正好就提供了必要的競爭。[4]
1907年,哥特堡成為了四年來第一支擊敗奧基迪的球隊[5],而哥特堡在1908年也因為贏得瑞典大師盃(Svenska Mästerskapet)而成為瑞典冠軍俱樂部,陣中三名球員就被挑選成為瑞典國家隊國腳。[5]同年哥特堡足球俱樂部第一次與國際球隊比賽,對手為丹麥球隊奧斯特布羅BK和1893足球俱樂部。[5]
1910年,哥特堡第一次使用藍白間條的球衣出賽。[6]而當哥特堡於1912年和瑞典奧運代表隊戰成1-1後,斯德哥爾摩的報紙把哥特堡吹捧成「有史以來最強的瑞典俱樂部」。[7]1917年,哥特堡連續五次高舉瑞典足球聯盟(Svenska Serien)的獎盃。哥特堡足球俱樂部早期並沒有教練,直到1921年,球隊第一次擁有了正式的教練,匈牙利人亞歷山大·布羅迪(Alexander Brody)。[8]布羅迪兩年後成為球隊經理。1924年秋天,瑞典正式的國內聯賽──瑞典足球超級聯賽開始,哥特堡足球俱樂部歷史上傳奇性人物菲利普·約翰松首次亮相。[9]該賽季哥特堡足球俱樂部雖然只獲得第二名,但菲利普憑著22場比賽射入39球而成為聯賽神射手。[10]
1935年春天,經過過去八次第二名或第三名後,哥特堡贏得第一次的瑞典足球超級聯賽冠軍。不過三十年代後期的瑞典足球不再由哥特堡的俱樂部壟斷。哥特堡於1937/38賽季降級,翌年重返超聯,哥特堡以第二名完成因為他們只是想完成聯賽。這種想法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後。
四十年代對於哥特堡的球迷來說,是一段不好過的時期。在四十年代末段,哥特堡第二次降級。當時在黑暗中唯一的曙光,是球員Gunnar Gren。他在1946/47年是俱樂部的神射手,他也獲得瑞典金球獎(Guldbollen),一個給最佳球員的獎項。他在1948年替瑞典國家隊贏得奧運冠軍。而哥特堡也在降級後翌年重返超聯。1958年,哥特堡第一次參與歐洲賽,當年哥特堡參與歐洲冠軍俱樂部盃(即歐洲聯賽冠軍盃前身),在第二輪被淘汰出局。不過,哥特堡保持了瑞超聯最多入場紀錄,於1959年在主場舊烏利維/烏利維球場迎戰奧基迪,當年吸引了52194人進場,至今仍然未有人打破。
經過了平凡的十年,哥特堡於1969年再次取德瑞超聯冠軍,但接下來的十年是哥特堡黑暗的十年,因為1970年,哥特堡再降級。在瑞甲的三年內,他們雖然買了34個球員,但也未能取得瑞甲冠軍。哥特堡最後於1976年重返瑞超聯。在1978年,哥特堡聘請了Sven-Göran Eriksson作為教練。他引入了442陣式和「壓力與支持」,此制度後來令哥特堡成功。七十年代完結時,哥特堡取得瑞超聯第二名和首次取得瑞典盃。
在購買幾名有實力的球員以增強實力後,哥特堡在聯賽以第二名完成,和打入了歐洲足總盃半準決賽。1982年對於哥特堡來說可以說是波動的一年,因為整個管理層撤換,和俱樂部接近破產邊緣,需要向球迷會借錢令他們能夠到瓦倫西亞踢歐洲足總盃半準決賽。經過麻煩的開始,哥特堡贏盡了所有他們能夠贏的比賽,包括瑞超聯、瑞典盃和歐洲足總盃。哥特堡在歐洲足總盃決賽擊敗漢堡奪冠。
哥特堡接下來繼續保持強勢,他們在1983年和1984年都奪得瑞超聯冠軍,其中1983年更奪得瑞典盃冠軍。在1986年,他們打入歐洲冠軍俱樂部盃準決賽,但就在PK大戰時輸給巴塞隆納。哥特堡於1987年時以一隊全新的天才組成的隊伍,再一次連贏瑞超聯和歐洲足總盃,哥特堡在決賽擊敗丹地聯而再一次奪得歐洲足總盃。而到了1990年,初級教練Roger Gustafsson執掌哥特堡,他很成功地帶領球隊於1990年至1995年期間,五奪瑞超聯冠軍。而由於哥特堡於1993年奪得瑞超聯冠軍,他們合乎資格進入歐洲賽。當年哥特堡進入了歐洲聯賽冠軍盃分組賽,而他們的對手分別是巴塞隆納,曼聯和加拉塔薩雷。當時沒有人會想到哥特堡能夠於分組賽中奪得出線資格,更沒人想到哥特堡會打入半準決賽。不過他們於半準決賽在慕尼黑和拜仁慕尼黑打和0-0,繼而在主場以2-2打和,結果被拜仁慕尼黑淘汰。
接近千禧年的哥特堡可以用災難來形容,他們只是在1997年在瑞超聯奪得亞軍,雖然哥特堡之後購買了幾名昂貴的球員,但1998年哥特堡只以第八名完成。在接連的兩年內,他們都在季中撤換教練,這是他們先前從未發生過的事。在千禧年前最後的一年,他們以第六名完成賽季。而在千禧年過後,他們的戰績十分迥異,於2002年差點降級,但又在2001年、2004年和2005年走上爭標之途。
IFK協會的傳統顏色是藍色和白色,哥特堡也不例外。哥特堡第一套使用的球衣,是以藍色為主色,和一條白色垂直間條,還有一粒規則的白色四角星星在胸前。這種球衣在多數IFK協會的俱樂部都會使用。接下來的幾年,哥特堡使用了沒有直條的藍色或/和白色的球衣。在1910年,他們第一場的比就就使用了藍白垂直間條的球衣。從此以後就成為了哥特堡主場的球衣,沒有一次例外。而哥特堡的贊助商ICA,一間雜貨連鎖店公司,從1982年開始在哥特堡的球衣上出現,商標也是由藍色和白色組成,幾乎已經認定是球衣的一部份。由於沒有其他主要的贊助商贊助哥特堡,再加上長時間使用,令這套球衣成為了瑞典足球中最經典的球衣。傳統的成客球衣是紅色和白色,有不同的樣式,甚至顏色配搭,例如橙色和白色。這配搭主要用在九十年代和千禧年代,但到了2005年作客的球衣則重新使用紅色和白色。
哥特堡主場在舊烏利維球場,自1992年起,自從搬離烏利維球場後,這裡成為了哥特堡主要的比賽場地。烏利維球場自1958年起是哥特堡主要的主場。哥特堡的比賽多數能吸引大量球迷入場,例如和奧基迪的同市德比戰,又或者是國際賽仍會在比較大的烏利維球場舉行。而舊烏利維球場正計劃興建一個新的主場館,暫時仍未有名稱,預計於2007年–2008年間完成。
哥特堡另夕有三個球場作為官方主場館,第一個是1905年至1916年間的Idrottsplatsen。這是1896年完成的場館,位於今天舊烏利維球場,本來是給Göteborgs Velocipedklubb使用,而這個場館主要是用來作場地單車。而在1909年,在和Idrottsplatsen的擁有者爭執時,有一段短時間是借用奧基迪的主場,Balders Hage。而第三個場館是Walhalla Idrottsplats,在1908年至1916年間的主場比賽使用。
Idrottsplatsen的衰落主因是差劣的領導和經濟不景,還有是使用商業贊助和籌款來全面翻新主場館的決定。新主場館的建造在1915年開始,這裡也成為Idrottsplatsen的根據地。新球場本來叫Ullervi,但後來改為烏利維,最後叫舊烏利維。球場於1916年落成,而在1958年Nya Ullevi開幕前一直到是哥特堡的主場。由於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瑞典足球的入座率偏低,哥特堡1992年決定重返舊烏利維球場。
在哥特堡成立前,哥特堡區的主要球隊是奧基迪。和很多俱樂部一樣,奧基迪初期是一支中型規模俱樂部,後來成為大型俱樂部。哥特堡當時在勞動階層比較出名,而哥特堡也製造了兇狠的競爭,因為哥特堡的球迷不只是持俱樂部,也是屬於不同的社會階層。在二十世紀早期,球隊的支持者都視為有風度,因為他們對自己的球隊和對手,都會支持和鼓掌。但這樣對於哥特堡的支持者來說非常困難,因為本地愛國主義者和階級分別有時令到球賽以打鬥或擲物結束,令瑞典傳媒把哥特堡和奧基迪的球迷形容為瑞典足球中的渣滓。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兩者間的鬥爭開始緩和,而哥特堡的支持者逐漸變得友善和有體育精神。但這種行為只適用主場比賽,而當他們搭火車到外地作客時(叫 göteborgstågen,意思時哥特堡列車),作客比賽時他們都是仍然有壞表現,這種現象在二十年代迅速傳播。這種行為到1939年達到最高峰,當時哥特堡的球迷到布羅斯觀看對埃爾夫斯堡的比賽。哥特堡以2-3落敗後,哥特堡的球迷回到哥特堡市前,和布羅斯的警察發生衝突,寫下了黑暗的一頁。
和大部份俱樂部一樣,二次大戰後的時期,足球暴力開始比以前相對地減少,而支持者的文化也沒多大改變。在六十年代末期,這種情況出現在瑞典的足球。因為瑞典的球迷被英國的球迷文化所影響。而這種在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間興起的文化,造就了瑞典足球球迷會的組成,例如AIK蘇納的黑色軍隊(Black Army),尤爾格丹的藍色聖徒(Blue Saints)(後來改稱Järnkaminerna),和哥特堡的Supporterklubben Änglarna.哥特堡球迷會第一次在1969年成立,不過哥特堡降級令球迷的情緒減退,一直到1973年,球迷會才正式成立。
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哥特堡在歐洲賽的成功,令很多哥特堡的球迷當年跟隨球隊到漢堡,巴塞羅拿、鄧迪、米蘭、曼徹斯特和慕尼黑觀看比賽,也令球迷會的影響力加大,例如在俱樂部接近破產時,球迷會就借錢讓俱樂部在1986年能到巴塞羅拿參加歐洲聯賽冠軍盃賽事,又例如促使俱樂部於1992年重返舊烏利維球場的主要力量。九十年代初,入場人數有下跌跡象,即使俱樂部在賽事中表現出色,但這個現象在九十年代末期至千禧年扭轉,或者能把入場人數帶回八十年代初的高位。
在2000年後,球迷文化開始由受英國影響,轉為受南歐影響。這種文化把南歐球迷的支持者(Tifo,義大利文,意思是支持)和足球流氓(ultras)帶進瑞典足球。自此開始幾乎所有同一個球迷會的球迷,會聚集在同一支旗下,而哥特堡的球迷會則創立了一個分支,包括Ultra Bulldogs, Young Lions and West Coast Angelz.根據2004年的調查顯示,哥特堡現在擁有最多的球迷會,佔全國總數的13%,而55%的哥特堡市球迷是支持哥特堡,哥特堡也在斯德哥爾摩擁有第四多球迷的俱樂部(頭三名依次序是AIK蘇納,尤爾格丹和哈馬比)。也在馬爾默緊隨馬爾摩之後擁有第二多球迷。
根據首次登場年份排列:
根據執教年份排列: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