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人们根据性别、年龄、种族、职业或成长环境等简单线索形成的对人或群体概括的、固定的看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刻板印象(亦稱印刻作用,英語:stereotype),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專指人類對於某些特定類型人、事或物的一種概括的看法,看法可能是來自於同一類型的人事物之中的某一個個體給旁人的觀感。刻板印象有分為正面以及負面的觀感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並不能夠代表每個屬於這個類型的人事物都擁有這樣的特質;每個人從小教育的觀念以及生長環境也會影響人的觀念,當遇到類似或相同的事情則會以自己的經歷反映在某件事上,而造成意見有落差形成的刻板印象,不過另一方面,雖然有一個對49個文化進行的研究顯示,民族性這種族群刻板印象,並不反映該社會成員的平均人格特質[1],但刻板印象有可能是準確的,一項研究顯示,一些種類的刻板印象有著中至高度的準確性[2],而且一些研究和後續的研究,可能會一再證實某些刻板印象的準確性[3]。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2014年2月3日) |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4年2月3日) |
刻板印象的來源大多是因為個人沒有足夠的時間去了解某個個體所致。例如說當我們看到長得魁梧、紋身,戴黑色太陽眼鏡、臉孔嚇人且穿著黑西裝的壯漢,很可能會將他誤認為黑社會人物。又例如某電影中,主角是一般社會大眾印象下的壞人,則判定該電影為「歌頌罪惡」的影片。刻板印象愛好者容易先把世事標籤化分類,再加以對目標物的種種現象歸納,支持其原先的刻板印象。例如一位正義英雄型人物因醉酒與自己伴侶以外的女性發生性行為,令對方懷孕並誕下私生子,應該是遭「奸人所害」。
刻板印象常常是相對負面的,不過刻板印象並非全是負面的,有些刻板印象是正面的,正面的刻板印象即所謂的「正面刻板印象」(Positive stereotype)。正面刻板印象可能造成正面或負面的影響。[4]
刻板印象一旦形成,若不客觀理解,則很難加以改變,亦可能造成同類型人的困擾,即使是正面的刻板印象,如「亞洲人數理強」、「亞斯伯格症患者很擅長且適合搞電腦程式」等,都可能對當事人造成困擾和負面影響。[4]不過,出色的公共關係手法,可以改善當事人原先給標籤的刻板印象,創造出第二印象,社會心理學又稱之為「最後印象」,例如一位富翁一生對人對己都「節儉」,意想不到原來遺囑指定,將遺產全數捐贈作慈善,感動了法官。
刻板印象在某些專制社會、或民主制度較不發達的國家也容易為有心的政治人物、政黨、或他們的支持者所利用,例如透過各種管道(媒體、宣傳等)普遍散佈敵對政治陣營的負面形象,或刻意宣揚有利於己身立場的事件,以便塑造本身陣營的正面刻板形象或敵方的負面刻板印象。[原創研究?]
刻板印象在我們的生活中,表示於部分的、片面的、不正常的、不完全的。然而刻板印象代表內團體(小圈子)對外團體(其他團體)成員的普遍化概論。
外顯的刻板印象指的是人們有所認知且用以論斷他人的刻板印象,如果今天某甲對屬於某團體的某乙做出論斷,而某甲對於那團體有著一定的成見,那他多少能用有意識的控制來調和自己的決策偏見;然而,有意識地嘗試改變因偏見而形成的刻板印象、以達成不偏私的努力常會失敗,而這是因為人們常會低估或高估因為刻板印象而形成的偏見所致。
內隱的刻板印象指的是存在於一個人潛意識中、未被察覺到、不受控制的刻板印象。[5]
在社會心理學中,刻板印象指的是關於某類人或行為、且廣泛受認可的任何想法,而這種想法出現的目的,是為了要對這類人或行為所組成的群體給出一個作為整體的代表所致;[6]而這些想法可能準確地或不準確地反映事實。[7][8]在心理學以及其他領域中,有著多種不同的關於刻板印象的概念和理論,這些概念彼此有相似之處,也有相衝突之處;此外,即使在社會科學以及一些心理學的分支中,在像是對其他文化等不同團體做出假定時,刻板印象有時也有可能重現並在一些理論的框架中得到識別。[9]
一般認為,刻板印象、偏見、種族主義和歧視等[10]是彼此相關但不同的概念,[11][12][13][14]在這其中,刻板印象常被認為是最認知性的成分,且常常在無意識的狀況下出現;偏見則更多是刻板印象的情感性成分;而歧視則是偏見回應的行為成分。[11][12][15]在這種族群間態度的三分觀點中,刻板印象反映了對歸屬不同團體的成員的預期與信念;偏見則反映了對此的情緒反應;而歧視則反映了行為。[11][12]
盡管刻板印象、偏見、和歧視相關,這三者可獨立於彼此存在,[12][16]根據丹尼爾·卡茨(Daniel Katz)和肯尼斯·布拉利(Kenneth Braly)的研究,在人們對團體的名字出現情緒性反應、將特質賦予團體成員並評估這些特質時,刻板印象可導致對種族的偏見。[13]
以下為刻板印象可能帶來的偏見效應:[8]
刻板印象的情境指稱人們對一個團體的特性的想法的屬性,對刻板印象的研究通常關注人們對他人的想法,而非刻板印象背後的理由與機制。[18]
高爾頓·威拉德·奧爾波特等人提出的早期對刻板印象的理論假定說刻板印象必然是對外團體的反感而形成的,[19][20]像例如卡茨(Katz)和布拉利(Braly)在其1933年做的經典研究中聲稱種族刻板印象必然是負面的。[18]
然而,更近期的刻板印象模型認為,刻板印象未必是負面的,且不同刻板印象會在「溫暖」(warmth)和「競爭力」(competence)這兩個向度上有所不同,而溫暖和競爭力這兩者分別與缺乏競爭與社會地位有關。不與自身所屬的內團體競爭相同資源(像例如大學空間)的團體被認為是溫暖的;而地位高的團體(像是經濟或教育上成功的團體)則被認為是有競爭力的。而外團體根據其在溫暖與競爭力高低,會引發不同的情感。[21]這模型解釋了說為何一些外團體被讚賞但不被喜愛;而其他的一些外團體被喜愛但不受尊敬。這模型已在多個國家與國際樣本上受到實證檢驗,且能可靠地預測刻板印象的情境。[19][22]
早期的研究認為刻板印象只為死板、壓抑且專制的人所使用,但這主意已受到當代研究否定,當代研究認為刻板印象已經相當普遍,且刻板印象是團體的集體信仰,也就是說屬於同樣社會團體的人會有著相同的刻板印象。[16]
現代的研究認為要徹底了解刻板印象,就要了解兩個彼此互補的認知,也就是在特定文化或次文化團體內部共享的想法,和在個人心中形成的想法。[23]
刻板印象在人際關係中有認知功能,在團體關係中也有社會功能;[8][16]若要刻板印象 發揮其社會功能,一個人必須先認同自己是團體的成員,而作為團體成員的事實也必須是這人重要的一部分。[16]克雷格·麥葛提(Craig McGarty)、羅素·斯皮爾斯(Russell Spears)和樊尚·伊澤拜(Vincent Y. Yzerbyt)等人在2002年指出,刻板印象的認知功能和社會功能最好以其彼此間的關係來理解。[24]
以下為一些常見的刻板印象: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