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形宇宙學(英語:Fractal cosmology),亦作殘形宇宙論,是物理宇宙學中的一個小眾理論,是一種非主流學說。這一理論認為,宇宙中的物質分布和宇宙結構本身在各個尺度上具有碎形結構,碎形維數是這一理論的核心問題,即物質的分布及宇宙本身的碎形維數是什麼。簡而言之,就是利用碎形學[1]這門理論來研究宇宙和物質。

歷史

1987年,盧西亞諾·皮特羅內羅 (Luciano Pietronero) 及其團隊首次嘗試用碎形模式模擬星系分佈。[2]隨後十年,隨著編目的星系數量不斷增加,對宇宙大尺度結構的更詳細觀察也逐漸浮現。皮特羅內羅認為,宇宙在相當寬的尺度範圍內表現出明確的碎形特徵,碎形維數約為2。[3]均勻三維物體的碎形維數為3,均勻表面的碎形維數為2,而碎形表面的碎形維數介於2和3之間。

宇宙在非常大的尺度上是均勻分佈的,這與標準大爆炸或弗里德曼-勒梅特-羅伯遜-沃克宇宙學以及大多數Lambda-冷暗物質模型的解釋一致。科學界的共識解釋是,斯隆數位巡天(SDSS) 表明,在100兆秒差距以上,宇宙確實變得平滑。

參見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