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鵐學名Emberiza lathami)又名鳳頭鵐,為鵐科鳳頭鵐屬的唯一鳥類物種,俗名鳳頭雀

Quick Facts 冠鵐, 保護狀況 ...
冠鵐
Thumb
雄鳥攝於Mangaon, 馬哈拉施特拉邦, 印度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鵐科 Emberizidae
屬: 鵐屬 Emberiza
種:
冠鵐 E. lathami
二名法
Emberiza lathami
(Gray, JE, 1831)[2]
異名

Emberiza lathami

Close

牠的體型與麻雀相仿,雄鳥具有黑色身體和紅棕色的翅膀與尾巴,而雌鳥的顏色對比較少,呈現暗棕色。雄雌鳥都擁有顯著的冠羽。此物種曾因其獨特的冠羽被歸類於單型屬 Melophus。該物種在亞洲有廣泛但零星的分布,主要棲息於開闊且乾燥的環境,分布範圍橫跨不同的海拔高度。喜馬拉雅山高海拔地區的族群會隨季節進行海拔遷徙。冬季時牠們更加群居。

描述

雄鳥有明顯的冠羽、黃灰色的喙,黑色的身體羽毛與紅棕色的翅膀和尾羽形成對比。雌鳥的冠羽較短,身體整體呈現暗橄欖棕色,並帶有深棕色條紋。雌鳥的翅膀和尾羽邊緣有肉桂色,喙呈灰色。非繁殖期的雄鳥為灰棕色,亞成鳥則有黑色的羽端於紅棕色的主覆羽上。[3][4][5]

該物種曾被歸類於單型屬 Melophus,但基於DNA序列的系統發育顯示,牠實際上隸屬於其他鵐屬物種之中。[6] 雖然印度半島的族群曾被賦予亞種名稱subcristata,但牠們與其他族群之間並無外形上的差異,因此被認為是單型種。牠們被發現擁有40對染色體。[7]

亞種

分布

冠鵐分布於印度的喜馬拉雅山脈沿線,隨季節進行海拔遷徙。牠們也分布於印度南部的平原地區,向西延伸至古吉拉特邦和拉賈斯坦邦,並分布於印度中部及半島地區,東至中國、寮國、泰國、越南和印尼。

牠們棲息於開闊的多刺灌木叢、岩石乾燥的山坡、草原及稀樹草原。冬季時牠們更為群居,形成鳥群,有時會與其他雀科、鵐科及百靈科的鳥類一起覓食。牠們常於早晨和傍晚造訪小型水域。

行為

在繁殖季節,雄鳥會站在高處的植物上鳴唱。曾觀察到雄鳥展開求偶行為,包括展翅、翹尾,並繞著雌鳥行走。在圈養環境下,雄鳥會拾起一些築築巢材料料,繞著雌鳥轉圈,翅膀下垂,尾羽展開。[9] 牠們主要以各種植物的種子為食,但也會捕食白蟻的有翅成蟲。覓食時,鳥群之間會以短促的尖叫聲保持聯繫。

牠們在夏季繁殖(圈養環境的實驗顯示牠們對長日照有反應[10]),築巢於地面的石牆或岩石庇護下,巢呈杯狀,由細纖維和毛髮構成。每窩產3到4枚白色的卵,上面有綠色或紅色斑點,斑點在卵的寬端較密集。

在中國,有觀察到橄欖背太陽鳥在冠鵐巢附近,為冠鵐的幼鳥餵食。[11] 在尼泊爾南部,曾有捕獵者捕捉此種鳥類作為食物的紀錄。[12]

圖庫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