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组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海外基督使團(The Overseas Missionary Fellowship或OMF International)是一個基督教新教公理宗的差會;它的前身是1865年由英國傳教士戴德生創辦的中國內地會(China Inland Mission,CIM),1964年改稱現名。
此條目形似新聞稿,或帶有過度的宣傳性語調。 (2021年4月26日) |
1854年,戴德生作為郭實臘的中國傳教會傳道人,首次從英國來到中國,先在上海、汕頭等地傳教,1857年定居寧波,並成立「寧波差會」。1860年他回到英國,兩年後(1862年)在布萊頓招募到寧波差會第一位志願者宓道生,並派往寧波。1865年6月25日,戴德生將寧波差會改名為「中國內地會」(本文簡稱「內地會」),並確立其宣教方針,就是要召募一批可以遷往中國內陸地區長期工作的傳教士,將基督教信仰傳入中國內地;內地會的總部最初在杭州,1890年遷至上海,慢慢把宣教工作深入中國內陸,最遠抵達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直到1950年代才在東西方冷戰的政治背景下撤出中國大陸。
1964年內地會更名為海外基督使團,持續向亞洲17億的異教徒人口傳揚福音;現時海外基督使團有大約一千名宣教士,來自日本、韓國、台灣、菲律賓、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巴基斯坦及香港等地。
仿效使徒保羅,不在有基督的名被傳過的地方傳揚福音。戴德生和早期內地會宣教士看見中國內地的需要,決定將福音傳給那些被遺忘或被忽略的群體,並在他們中間建立教會。目標是在中國各省都建立教會。
顧名思義,中國內地會是特別為中國設立的,目標是希望中國每一個省份都至少有一對宣教士在那個地方。當時西方宣教士主要是在沿海的通商口岸傳教。雖然到了《北京條約》以後可以自由到內地傳教,但大部分的宣教士都還是只在中國沿海地區,遍布於從東北地區到南邊的廣東,很少有宣教士能深入到內地裡面去。
戴德生設立中國內地會以後,就帶領一批宣教士來到了中國。內地會後來成為西方的所謂「信心差會」和世界內地宣教的榜樣,那麼西方宣教史就以他作為分界線,所以就看到戴德生在宣教運動上的重要性跟地位,從那時候就稱為「內地宣教時期」。內地會的「信心原則」(Faith Principle)就是憑著信心按照上帝的呼召去進行工作。不借貸,不募捐。遇上經費的困難時,他們不會公開向人徵款或籌款,只讓上帝感動人來幫助他們。 以下是戴德生的一些語錄 「親愛的媽媽,請繼續為我禱告。雖然我的衣食充足,充滿快樂和感恩,但是我需要你為我代禱……媽媽,我怎樣才能讓你明白我是多麼渴望成為宣教士,渴想把喜訊帶給那些貧困又正步向滅亡的罪人呢。求主使用我,讓我為那代我受死的主鞠躬盡瘁!……媽媽,試想想,有一千二百萬人——一個多麼龐大的數字,多麼難以想像——是的,在中國每年就有一千二百多萬靈魂,在沒有神,沒有盼望底下步向滅亡……啊,讓我們有憐憫的心看待這龐大人民的需要!神既憐恤我們,我們也應該體恤祂的心意…… 我要擱筆了。你願不願意因那為你而死的主耶穌獻上一切?媽媽,我知道你願意。願神與你同在和安慰你。當我儲備了足夠的路費時,我可以立刻啟程嗎?我深感假若我不為中國做點什麼,我就不能再活下去了。」
载自《属灵的秘诀:戴德生信心之旅》 这封戴德生写给他妈妈的信大概写于1851年,他于1865年创办中国内地会,毕生竭力把福音传到中国各省。
內地會的宣教士們打破語言、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隔閡,來到中國內地傳福音,並建立教會,克服重重困難。初期,內地會的宣教士來到中國後,必須改穿中國服,並梳中國髮式 (去髮留辮)。當時,戴德生更因而被英國國內的一些人士指控叛國。但戴德生認為只要能領人信主,穿中國服不是什麼大麻煩,反而可以讓傳福音的工作更加順利。
其中安徽、四川、貴州、甘肅、陝西、雲南、河南等省都由內地會首先開闢。1927年1月內地會在中國共有937個宣教站,到了同年7月只剩296個。1928年1月開始有宣教士回來重開宣教站,便增為 305個,同年7月465個。再過半年,北伐內戰漸平靜,1929年1月,宣教站達840個。[4]
杭州(1866),紹興(1866),奉化(1866),台州(1867),溫州(1867),寧海(1868),平陽(1874),衢州,常山,金華,蘭溪,永康,天台,仙居,新昌,嵊縣,黃岩,莫干山,
上海沒有面向中國人的教堂,只有供傳教士使用的地豐路禮拜堂(今新恩堂)。
九江(1869),大姑塘鎮(位於九江廬山區),吉安(1891),南昌,贛州,上饒,宜春,鄱陽,信豐,弋陽,河口鎮(鉛山),樟樹,貴溪,東鄉,遂川,【永豐】,【永新】
宜昌,老河口
平陽府(臨汾)(1878),洪洞(1886,山西省總部),霍州,平遙,祁縣,潞安府(長治),隰縣,大寧,孝義,河津,趙城,介休,潞城。
漢中,鳳翔,城固,洋縣,
甘肅天水,甘肅蘭州,甘肅武威,寧夏銀川(1877年傳入,1885年設立銀川傳教站),寧夏平羅(1932年),青海西寧。
大理(1881),昆明(1882),武定灑普山,騰衝,麗江,楚雄
煙臺,牟平(1886)
獲鹿(1887),邢臺(1888)
迪化(1906)
1919年,內地會差會在華傳教士960人,在各省分布情況如下:
1919年內地會在華受餐信徒50541人,在各省分布情況如下:
中國內地會原倫敦總部大樓,位於北倫敦伊斯靈頓區與哈克尼區之間的紐因頓格林(Newington Green)。到19世紀末,內地會大樓投入使用時,這個曾經的鄉村早已被併入倫敦大都市。紐因頓格林是圍繞英國非國教徒和他們著名的學院為核心發展起來的。內地會總部介於紐因頓格林的另外兩座保護建築之間:紐因頓格林一位論派教堂 (1708),以及紐因頓格林52-55號,是倫敦最古老的磚砌聯排住宅,著名的牧師理察·普萊斯(Richard Price)曾住在這裡。該建築已由哈沃斯湯普金斯建築師事務所翻新。[5] 現在稱為 Alliance House,作為倫敦大學城市學院的學生宿舍[6]。
1890年,內地會總部遷至上海公共租界北區(虹口區)的吳淞路。1930年,遷至上海公共租界西區的新閘路1531號。1950年代,內地會總部建築被改為上海第六醫院[7](目前為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兒童醫院使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