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慰勞運動是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開展的慰問前線將士、後方傷兵的群眾政治運動。
1938年7月7日至11日,在武漢三鎮開展「獻金運動」,反響熱烈,募集百萬元以上。為能最大限度慰勞前線將士和賑濟災民,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決定聯合武漢各機關團體,組織成立「武漢各界慰勞抗戰將士委員會」,由十七個機關團體擔任委員,陳誠被推舉為會長,馬超俊、郭沫若任副會長。1938年10月撤離武漢,改稱「全國慰勞抗戰將士委員會」,遷移到長沙、衡陽、桂林、重慶。1939年3月4日在重慶的黌學小學舉行全體委員會議,制定了新的組織大綱,把17個機關團體委員增至23個,改設常務委員5人:[1]
隨後,全國慰勞總會發動了四次大規模慰勞運動:
此外,全國慰勞總會還開展了慰勞傷兵、抗屬、災民等經常性慰勞工作。
在全國慰勞總會中的地下黨有陽翰笙、程步高、雷平一、簡泰梁(總幹事)、羅髫漁、張肩重(上校秘書)等。[2]
1940年8月,受第一次反共高潮影響,陳誠以「三廳是管文化宣傳的,不該管慰勞、寒衣」,強令三廳把慰勞、寒衣移交給谷正綱的中央社會部。全國慰勞總會會長陳誠,副會長谷正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馬超俊、郭沫若。隨後開展了:[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