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凡努斯·約翰尼斯·保盧斯·克魯格阿非利卡語Stephanus Johannes Paulus Kruger,1825年10月10日—1904年7月14日),簡稱保羅·克魯格Paul Kruger),又被人親切地稱為保羅大叔Oom Paul),南非共和國總統。在第二次布爾戰爭(1899年至1902年)期間,他以領導布爾人爭取脫離英國統治的獨立自治而聞名。

Quick Facts 保羅·克魯格, 第3任川斯瓦共和國總統 ...
保羅·克魯格
Thumb
第3任川斯瓦共和國總統
任期
1883年5月9日—1902年5月31日
前任三人執政
繼任斯哈爾克·威廉·伯格英語Schalk Willem Burger
(代理)
三人執政之一
任期
1881年8月8日—1883年5月9日
馬蒂納斯·韋塞爾·普利托利奧斯皮特·朱伯特英語Piet Joubert同時在任
前任托馬斯·法蘭索瓦·伯格斯英語Thomas François Burgers
(作為總統)
繼任本人
作為南非共和國總統
個人資料
出生Stephanus Johannes Paulus Kruger
(1825-10-10)1825年10月10日
 開普殖民地斯坦斯堡英語Steynsburg
逝世1904年7月14日(1904歲—07—14)(78歲)
 瑞士沃州克拉倫斯
墓地 南非豪登省普勒托利亞英雄公墓英語Heroes' Acre, Pretoria
配偶Maria du Plessis(1842年結婚,死於1845年)
Gezina du Plessis(1847年結婚,死於1901年7月20日)[1]
兒女17名
宗教信仰荷蘭歸正會
簽名Thumb
Close

青年時代

克魯格出生於他祖父位於開普殖民地斯坦斯堡英語Steynsburg的農場裡,長大後成了一個農場主。他只接受過三個月的正常教育。第一次布爾戰爭期間,他以精湛的狩獵和馬術展開游擊戰。他的父親後來決定遷徙到勒斯滕堡

克魯格是第一個被確認的喀爾文宗歸正教會成員,歸正教會由丹尼爾·林德利英語Daniel Lindley於1842年創建[2]

16歲時,克魯格就在馬加拉斯堡山腳下經營自由的農場,並在1841年在那裡定居。第二年,他與Anna Maria Etresia du Plessis(1825年至1846年)結婚,夫婦倆與克魯格的父親在川斯瓦東部一起生活。全家回到勒斯滕堡後,克魯格的妻子和孩子在1846年1月因發高燒而死去。然後在1847年,他娶了他的第二任妻子Gezina Susanna Fredrika Wilhelmina du Plessis(1831年至1901年),和她一同生活到1901年妻子去世,夫婦倆生了七個女兒和九個兒子。

克魯格是一個篤信宗教的人,他聲稱只讀一本書——聖經,並照書裡面的意思,相信地球是平的。他參與創立南非歸正教會(Gereformeerde Kerk)。

領袖

Thumb
保羅·克魯格,1879年的照片
Thumb
保羅·克魯格在1892年左右晚年的肖像,特徵是戴著大禮帽
Thumb
1899年英國雜誌《名利場英語Vanity Fair (UK magazine)》中保羅·克魯格的卡通畫

克魯格起初在一個礦區突擊隊裡當兵,並最終成為南非共和國的總司令。他被任命為一個人民議會(Volksraad)的成員,參與起草共和國憲法。人們開始注意到這個年輕人,他在結束川斯瓦領袖斯特凡努斯·斯庫曼英語Stephanus Schoeman普利托利奧斯之間的爭吵有突出表現。他出席了1852年砂河公約[3]

1863年克魯格被任命為南非共和國最高總司令官,1873年他從軍中退役,回到自己的布肯霍馮丹(Boekenhoutfontein)農場。然而,在1874年,他當選為執行委員會的一員,不久成為川斯瓦共和國的副總統。

1877年英國以內政上混亂為理由兼併了川斯瓦,克魯格成為抵抗運動的領袖。同年,他是首次訪問英國代表團的首領。1878年,他是第二次代表團的成員之一。訪問歐洲的一大亮點是他在熱氣球上俯瞰巴黎。

赴英使團交涉決裂後,1880年12月13日布爾人決定堅決抵抗英國統治,成立了總統馬蒂納斯·韋塞爾·普利托利奧斯(M.W. Pretorius)和軍隊總司令皮特·朱伯特(Piet Joubert)以及副總統克魯格三人為首的三頭政治體制。16日,布爾人對英宣戰,第一次布爾戰爭爆發。1881年2月27日,克魯格在馬朱巴山之役大敗英軍。軍事上的勝利加上積極巧妙的外交談判,終於使英國同意川斯瓦有限的獨立。

1880年12月30日,55歲的克魯格當選川斯瓦總統。他的第一個目標是修訂1881年的普勒托利亞公約,布爾人和英國之間達成協議,結束了第一次布爾戰爭。1883年4月他在總統選舉中擊敗了皮特·朱伯特,當選總統。1883年當選總統,同年訪問英國,和英國外交大臣德比伯爵談判,於1884年2月27日簽訂《倫敦協定》。他還訪問了歐洲大陸的德國、比利時、荷蘭、法國和西班牙等國,認識了德皇威廉一世俾斯麥首相。就在這時,川斯瓦與開普殖民地發生衝突,1885年他不得不屈從英國的壓力,撤出有爭議的地段。並同意貝專納接受英國保護。

1866年在威特斯蘭德發現金礦,外國人(主要是英國人)紛沓而至,引發了外國人問題(Uitlander),最終導致了共和國的垮台。南非政府在1890年規定外來移民至少要在當地居住14年才能獲得公民權,在約翰尼斯堡的英國人群起反對。開普殖民地總理塞西爾·羅得斯在川斯瓦擁有大量的金礦股權和政治影響,主張和外來者聯合反對克魯格。1895年末,英國殖民政治家利安德·斯塔爾·詹姆森和他的公司僱傭兵對共和國發動突然襲擊,突襲失敗,詹姆森被迫投降,被送往普勒托利亞交給他的英國同胞懲罰。克魯格成功的處理了這一事件,威望大增。德皇威廉二世甚至專電祝賀。但這一因素最終導致第二次布爾戰爭第二次馬塔貝萊蘭戰爭。克魯格在回憶錄中承認,對於金礦的發現,我們不應歡呼而應該哭泣,因為這將「使我們的土地浸泡在血海中」。

1898年,克魯格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當選總統。

流亡

1897年,英國派阿佛烈·米爾納為開普殖民地總督和高級專員,向川斯瓦提出取得公民權資格的居住期限應降低為五年。1899年克魯格和米爾納舉行會談,未達成協議。他決定居住期限為七年。雙方對峙。1899年10月9日克魯格提出最後通牒,要求英軍撤出。兩天後的1899年10月11日,第二次布爾戰爭爆發。次年5月7日,克魯格參加最後一次人民議會會議(Volksraad),5月29日英軍統帥羅伯茲勳爵推進到普勒托利亞,克魯格逃往川斯瓦東部的馬哈多多普英語Machadodorp(位於今普馬蘭加省)。10月,他離開南非逃到莫三比克,在那裡登上荷蘭女王威廉明娜派來的軍艦「海爾德蘭號」躲過英國海軍的封鎖前往法國馬賽,並從那裡去了巴黎。1900年12月1日他前往德國尋求援助,但德皇威廉二世拒絕見他。從德國他又去了荷蘭,在希爾弗瑟姆烏特勒支租房子居住。他還呆在法國芒通兩次(1902年10月至1903年5月和1903年10月至1904年5月)[4],他在荷蘭住到1902年5月戰爭結束,1904年7月14日他死在瑞士,死後經過防腐處理在7月26日安葬於海牙,後經英國政府同意,12月16日歸葬於普勒托利亞教堂街公墓的英雄堂(Heroes' Acre)[5]

外貌特徵

克魯格身材高壯,有一頭深棕色的頭髮和棕色的眼睛。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頭髮變得雪白。大鬍子是他的主要形象[6]。 Martin Meredith引用W. Morcom描述,「他非常油性的頭髮和凹陷的眼睛」[7]。他經常穿著黑色的禮服大衣,戴著大禮帽。永遠不離嘴的菸斗。戰爭期間英國漫畫家對他的形象描繪就是他的大禮帽和禮服大衣,吸著菸斗。

根據傳說,由於他吹口哨和模仿鳥叫的能力,他又被叫做「猿猴河吹哨人」(札那語:Mamelodi'a Tshwane),

遺產

Thumb
普勒托利亞教堂廣場的克魯格塑像

克魯格在普勒托利亞的住宅,現在成為克魯格博物館,展示克魯格紀念品和其他物品[8]

保羅·克魯格穿著他的特色禮服站立的雕像在普勒托利亞教堂廣場。

克魯格國家公園克留格爾普馬蘭加國際機場以他的名字命名,南非克魯格金幣的正面頭像是他。

保羅·克魯格的布肯豪特方丹英語Boekenhoutfontein農場和歷史建築,在1971年被宣布為省級文化遺產。南非連鎖酒店Kedar與克魯格總統信託合作,博物館周圍的土地已經被納入基達爾的遊樂農場。

2004年,在南非廣播公司進行的最偉大的南非人英語Great South Africans調查中,克魯格被選為第27位。

荷蘭城鎮和城市中的街道和廣場名字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如KrugerstraatKrugerplein。在荷蘭海牙,著名市場街仍稱de Paul Krugerlaan

參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