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美国舞蹈家、编舞者(1877-1927)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伊莎朵拉·鄧肯(英語:Isadora Duncan;1877年5月26日—1927年9月14日),美國舞蹈家,現代舞的創始人,是世界上第一位披頭赤腳在舞台上表演的藝術家。
鄧肯原名為安琪拉·伊莎朵拉·鄧肯(英語:Angela Isadora Duncan),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父親是銀行家,礦業工程師和藝術鑑賞家約瑟夫·查爾斯·鄧肯(1819–1898)和母親瑪麗·伊莎朵拉·格雷(1849–1922)生的四個孩子中的最小的一個。 她的兄弟是奧古斯丁·鄧肯,和雷蒙德·鄧肯[1]; 她的姐姐伊莉莎白·鄧肯也是一名舞者[2][3]。艾莎道拉(Isadora)出生後不久,她的父親就被遭受了非法銀行交易,家庭變得非常貧窮[1]。
在嬰兒時期,因她父母離異,隨做家庭音樂教師的母親為生,家境貧寒,她從小具有對舞蹈的熱愛和天份,但沒有受過正規舞蹈教育 ,曾有機會學習芭蕾舞,但只上了三課,由於忍受不了死板嚴格的程式化教學而拒絕繼續學習。由於她的家人很窮,她和她的三個兄弟姐妹通過向當地兒童教授舞蹈來賺錢[1]。
她完全依靠自學,讀了大量文學作品,從繪畫、詩歌、音樂、雕塑、建築等各種藝術中吸取營養,將解釋性舞蹈提高到了創造性的藝術地位,主張舞蹈應建立在自然的節奏和動作上,以本能的舞蹈節奏出發去詮釋音樂。
1896年,鄧肯成為紐約奧古斯丁·達利(Augustin Daly)劇院公司的一部分,但很快她就對形式失去了幻想,並渴望在一個等級較低的環境中謀生[4]。 她的父親以及他的第三任妻子和他們的女兒於1898年去世,當時他們乘坐的英國的客輪金神號在康瓦爾郡海岸擱淺[5]。
她的舞蹈動作完全自由,從人為的技術性限制中解放出來,擺脫對輝煌而空洞的動作技巧的依賴,隨興而發,經常有即興創作,她曾評價說:「舞蹈是一種偉大的原始藝術,是一種能喚醒其他藝術的藝術」。她為使現代舞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舞蹈藝術鋪平了道路。她的著作有《鄧肯女士自傳》和《論舞蹈藝術》。她的舞蹈藝術確實刺激了當時許多藝術領域,雕塑家為她雕像,畫家為她作畫,作曲家為她作曲,詩人為她作詩,她成為歐洲當時的明星。
她的舞蹈創新一開始在美國並沒有受到重視,1897年她前往英國、法國,她的舞蹈藝術受到歐洲第一流的詩人、畫家、音樂家、雕塑家等藝術家的重視,她先後在歐洲各地旅行,在布達佩斯的上演首先引起轟動,逐漸成為歐洲著名的舞蹈家,她到歐洲各地訪問博物館,她到義大利和雅典拜訪希臘羅馬的古代藝術,從中吸取藝術營養,她的舞蹈迅速風靡全歐洲,她在歐洲各地創辦舞蹈學校,培養年輕的自由技巧舞蹈演員。
在訪問俄羅斯時,對請願工人被槍殺感到震驚。1920年,應新成立的蘇聯政府邀請,在莫斯科創辦舞蹈學校,並將國際歌創編成舞蹈,免費教育孩子,後來加入蘇聯國籍。其後為了為學校籌集經費,又回到美國演出,受到當時反共情緒強烈的美國政府層層阻撓,但觀眾對她的舞蹈反應熱烈,她曾在波士頓舞台上邊揮舞紅色圍巾、邊裸露胸部,吶喊「這是紅色,我也是紅色的,這是生命與活力的顏色」[6],因此被市長以「有傷風化」名義禁演。
她一生蔑視傳統的道德和「風化」,她訪問南美洲,對當地下層流行的探戈舞大感興趣,在上流社會的宴會上她跳起探戈,引起阿根廷貴族的反感。
在專業和私人生活上,鄧肯都藐視傳統習俗和道德。她曾先後和匈牙利演員貝列吉,英國演員和劇場設計師克萊格,美國猶太人縫紉機大王辛羽同居。
1921年秋天,她在莫斯科時,和比她年輕18歲的蘇聯詩人葉賽寧相識,1922年5月兩人結婚,然後結伴去了歐洲和美國,葉賽寧酒醉後失控的暴力傾向,被國際新聞界廣為宣傳,夫妻不久分居。1923年5月,葉賽寧返回莫斯科,先後與其他人同居和結婚,兩年後他在聖彼得堡的安格雷特里酒店離奇自殺。
鄧肯在法國尼斯和朋友聚會後,她的長圍巾脫落,被汽車輪絞住,雖然汽車立即停住,但她頸骨骨折身亡,棺木上覆蓋著她演出《葬禮進行曲》時穿的紫色斗篷,一面美國國旗和一束大紅唐菖蒲花,紅色緞帶上寫著「俄羅斯人民永遠悼念你」。火化後她的骨灰安葬在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的壁龕中,和她的孩子們在一起。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