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曹」是指中國歷史上三國時期的曹操和他的兒子曹丕、曹植。他們由於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學上的成就,對於當時的文壇很有影響,因此後人將他們合稱為「三曹」,又有與同時代的「建安七子」合稱「建安三曹」或「三曹七子」。
南北朝鍾嶸的《詩品》曾評論此三人的水準,並將曹植列為「上品」,極盡譽美之辭,曹丕為中品,曹操則為下品:
劉勰《文心雕龍》主張曹丕勝於曹植。「魏文之才,洋洋清綺,舊談抑,之謂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詩麗而表逸;子桓慮詳而力援,故不競於先鳴。而樂府清越,《典論》辯要,選用短長,亦無懵焉。但俗情抑揚,雷同一響,遂令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未為篤論也。」,以文論這方面,曹丕自然未必遜於曹植。
不過到了唐宋以後,對於曹操作品評價普遍提高,認為其詩歌的意境、胸襟都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力。因此非議不少、品次排法爭議頗多,認為曹操、曹丕亦該位列上品者亦不乏其人(如王世貞、王夫之)。王世貞《藝苑卮言》:「曹公莽莽,古直悲涼。子桓小藻,自是樂府本色。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實遜父兄。何以故?材太高,辭太華。」,王世貞認為曹植名氣雖然大,但就是因為辭藻華麗的緣故,實際上不如曹丕和曹操;王夫之《薑齋詩話》:「曹子建鋪排整飾,立階級以賺人升堂,用此致諸趨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紙揮毫,雷同一律。子桓精思逸韻,以絕人攀躋,故人不樂從,反為所掩。子建以是壓倒阿兄,奪其名譽。實則子桓天才駿發,豈子建所能壓倒耶?曹子建之於子桓,有仙凡之隔,而人稱子建,不知有子桓,俗論大抵如此。」,王夫之覺得這兩兄弟相比,曹植是凡人,而曹丕就是神仙,人們就是因為太庸俗,所以只看得懂曹植的詩,卻不能理解曹丕。對曹植的詩批評愛用對偶排比,辭藻華麗,確實引人入勝。就像上台階一樣,然而千篇一律,沒有多少內涵。曹丕的詩在文字上並沒有太多雕琢,卻適合細細品味、有深度、意味、內涵深刻,感情是深藏的,越品越有味道。很少有人能達到曹丕這種高度,如果細細揣摩,就會發現,曹丕的詩中隱藏著很深刻的道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讀進去的。王世貞、王夫之兩人皆認為曹丕甚至曹操較曹植為強,足見此亦非一家之言。葉嘉瑩說曹丕是一位「理性詩人」,他只是極擅藏拙,不像其他兄弟曹沖、曹植那般鋒芒畢露,這種沉穩的性格,有節制有反省,在他的詩作中也有體現「以感與韻勝」。論文採風流、文章錦繡,曹丕絲毫不遜色曹植,如果從文學成就、貢獻,擅長的文體整體評價,曹丕則略勝之。
近現代著名史學家黎東方在評論三國時代文學成就時,只提了曹操、曹植與建安七子,而略過了曹丕。[1]
當代學者余秋雨認為雖然多數文史學家會把曹植排第一,他卻認為應該是曹操第一、曹植第二、曹丕第三。「曹植固然構築了一個美艷的精神別苑,而曹操的詩,則是礁石上的銅鑄鐵澆。」[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