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部,又称贺赖部,中心氏族称为“贺兰氏”或“贺赖氏”,中国古代部族,原居于贺兰山下,出自匈奴,为鲜卑部落之一。在拓跋部兴起时,与拓跋部有姻亲关系,成为重要贵族。贺兰部的后代,形成薛延陀契丹部落。之后一部分逐渐汉化,融入汉族与回族中。贺兰姓、贺赖姓、贺姓、赖姓的先祖,可能出自这个部族。

现代研究将贺兰部与匈奴挛鞮氏薛延陀部哈拉吉人等连结起来,认为他们可能分支自原始突厥人,为突厥人的一支。

历史

贺兰部的早期记载很少,古代认为源自匈奴,是鲜卑部落之一。其历史可以上追到匈奴帝国之前,文字记录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才出现在古汉语文献中。

随着南匈奴进入金城塞内居住的部落,即匈奴十九部,其中有贺赖部[1]。在北魏时,记载贺兰部与拓跋部结盟,与拓跋部通婚,为其重要盟友。胡三省认为,贺赖部与贺兰部是译音不同形成,居住在塞外的被称为贺兰部,内迁到中原居住的则称贺赖部[2]

贺兰部族长贺纥,为鲜卑东部莫何弗,与拓跋部拓跋郁律结盟。

在北魏至隋唐之际,贺兰部为北朝重要贵族。

名称及起源

据《元和郡县图志》,在北方游牧族语言中,“贺兰”原义为驳马,即混有不同毛色的马[3][4]。贺兰部出自鲜卑,曾居贺兰山[5][6][7],贺兰部祖居之地即现今阿拉善盟

据《文献通考》,突厥语称驳马为“曷剌”,因此驳马国又称曷剌国[8]。也有突厥语称马为贺兰的记载[9]。学者伯希和与 L. Hambis 等人,解读古突厥语中的 ala 或 alagchin 为毛有杂色的马,并将古汉语典籍中的曷剌、阿剌与贺兰等字,对应到同一个古突厥语。在古突厥碑文中,曾记载一个名称叫葛逻枝(Geluozhi[ya])或葛逻牙的部落,其塔木加,字根为古突厥文的ala [10]。俄国学者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祖耶夫将这个部落对应到《新唐书》的驳马国,又称为遏罗支。他认为曷剌、贺赖与贺兰皆是同一个突厥名称的不同汉译。

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研究员包文胜认为,贺兰部为驳马国的分支,原居于贝加尔湖一带,在匈奴帝国时期,驳马国的一支游牧至贺兰山脉居住,成为贺兰山脉得名的原因。学者乌拉其图认为,匈奴帝国单于的姓氏挛鞮氏,可以追源到贺兰部的先祖。

语言

学者伯希和、森安孝夫等人,认为贺兰部可能使用古突厥语

分支

驳马国

《新唐书》曾记载突厥汗国北方有“驳马国”(拔悉密)。学者森安孝夫等人考证驳马,即古突厥语的贺兰。驳马国为贺兰部所建国家。

延陀部

杜佑《通典》记载薛延陀中的延陀部是匈奴单于贺赖头的后裔,与薛部杂居,因此号称薛延陀[11]。贺赖头原出自贺兰部。

大贺部

台湾学者赵振绩考证唐代契丹中的大贺氏源自鲜卑贺兰部[12]

异说

有人认为明代的瓦剌(清朝译称“卫拉特”),皆为贺兰的音转。

北魏时的皇室亲卫军“曷剌真”,有人认为其转写为harchin(喀喇沁),喀喇沁部可能源自于贺兰部。

现代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姚薇元在《北朝胡姓考》中,考证贺赖、贺兰与贺姓之间的关连,认同贺赖即贺兰的不同音译。学者薛宗正在其著作《突厥史》中,认为贺兰部为突厥人分支。并认为贺兰部为匈奴单于的后代。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研究员包文胜根据《元和郡县志》和《通典》所记贺兰有“驳马”之意为着眼点,利用考古出土的碑铭以及语言学的内容进行考察,指出中古时期“延陀”二字的读音为“j·End·”,贺兰部的全称为ala-yundluγ,即“有驳色马的国”。“贺兰”译自ala-yundluγala,而“延陀”应该音译自ala-yundluγyund。中古时期,“j·End·”与“yund”完全一致。经过以上分析,包文胜认为,杜佑把贺兰部和延陀部说成相同部落是可信的[13]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