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主动脉瓣狭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简称AS或AoS)乃描述左心室通向主动脉的瓣膜口狭窄的现象。可能是由主动脉瓣的结构异常造成,或主动脉瓣的上游或下游解剖结构的异常造成。一般来说,其病情会随时间愈发加重。一开始,患者可能会发现其运动能力减退。后随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出现心脏衰竭、昏厥、心绞痛等临床症状与体征。昏厥常发生于患者站立或运动时,心脏衰竭的临床体征包括呼吸困难(特别是在平卧、夜晚或运动时),以及外周性水肿。主动脉瓣膜变厚但瓣膜口未变狭窄则称为主动脉瓣硬化[1]。
致病原因包含先天性双叶性动脉瓣和风湿热。双叶性动脉瓣的盛行率约为1-2%,而风湿热则大多影响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先天正常的瓣膜也可能因后天性因素硬化。风险因子与冠状动脉疾病类似,包含吸烟、高血压、胆固醇过高,以及糖尿病等。此外,男性罹患此疾病的风险较高。主动脉瓣通常有三片,位于心室及主动脉之间。主动脉瓣狭窄会产生心杂音,可根据超声心动图分为轻微、中度,及重度等级别[1]。
主动脉瓣狭窄的症状可用超声波追踪。当病情严重时,其治疗主要采用瓣膜置换术,若病人难以承受开放手术风险,则一般采用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目前市面上的人工瓣膜主要有机械式瓣膜与生物性瓣膜两种,两种各有其优缺点。另一个侵入性较小的术式——气球主动脉瓣膜整型术(BAV)只能在几个月之内对病人有一定益处。手术并发症之一——心脏衰竭可按其他患有轻度至中度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的方案治疗。病情严重患者需避免服用血管张力素I型转化酶抑制剂、硝酸甘油以及一些β受体阻断药[1]。依照患者血压、硝普钠及脱羟肾上腺素可用于同时患有失代偿型心功能不全的患者[1][2]。
主动脉瓣狭窄在发达国家是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3],约影响65岁以上人口中的2%[1]。在2014年,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盛行率仍不得而知[4]。对有症状却没有动手术的病人,5年内的死亡率大约为50%,10年内为90%[1]。主动脉瓣狭窄最早在1663年由法国医生Lazare Rivière所描述[5]。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