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过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食物过敏是免疫系统对食物异常的反应。食物过敏的症状与征候可轻可重包括发痒、舌头肿大、呕吐、腹泻、荨麻疹、呼吸困难到低血压等等。轻微程度者会有嘴唇或面部肿胀、荨麻疹、气管收窄或抽搐、呕吐、肚痛或肚泻等,严重者会有生命危险,可能会突然猝死。一般食物过敏的症状会在进食后数分到数小时甚至数天后发作。当过敏症状严重时即称之为全身性过敏反应。对食物的不耐反应(如乳糖不耐症等)与食物中毒与食物过敏是不同的[1]。
原因
经常引起过敏的食物有麦、牛奶、花生(花生过敏)、蚕豆(蠺豆症)、蛋、坚果(树坚果过敏)、贝类或海鲜[1][2],它们引起过敏的比率在各国有所不同[1]。危险因子包括过敏家族史、维生素D缺乏、肥胖及过度干净的环境[1][2]。
机制
人体免疫系统成员之一的免疫球蛋白E与食物分子结合是产生食物过敏的机制[1],而食物中的蛋白质是最有机会引起反应的[2]。这样的反应会促进身体分泌发炎性化学物质,例如组织胺[1]。
诊断
预防、治疗及预后
在年纪较小时就接触过敏原可能产生保护效果。过敏对策则主要包括避免食用可能会引起过敏的食物,并随时对过敏反应有所准备[2]。所谓的准备措施可能包括施打肾上腺素,以及在身上配戴记载过敏原与情形的标记或挂牌[1]。针对食物过敏的过敏原免疫疗法目前尚未有明确的证据支持,因此也不是建议的治疗方式[3]。一般而言,鸡蛋、牛奶、小麦、黄豆过敏,大部分可以在学龄前减缓;而花生、坚果、甲壳类过敏,较易持续至成人[4]。
流行病学
在发达国家中有4到8%的人至少对一种食物过敏[1][2]。食物过敏在孩童身上较为常见,近年来的发生率则有上升的趋势。男孩相较于女孩更容易有食物过敏的问题[2]。有些食物过敏多在童年发生,有些一般会在年纪较大才出现[1]。在发达国家,很多人相信自己对某些食物过敏,即使事实上并非如此[5][6][7]。
参考文献
注解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