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性别决定系统是一种环境性别决定系统。性别于胚胎时期或幼体时期时,温度为决定其性别的因素[1]。这种状况一般见于爬行动物中的鳄目和龟鳖目[2][3][4][5] 。温度-性别决定系统不同于普遍存在于脊椎动物中的染色体性别决定系统,温度-性别决定系统是最多被研究的环境性别决定系统。其他的状况下,密度,酸碱值,以及环境的背景颜色也被发现能够改变群体的性别比例。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9年4月16日) |
类型
在该机制中,已发现两种不同的模式,并将其命名为模式I(Pattern I)和模式II(Pattern II)。 模式I进一步分为IA和IB。
模式IA有一个单一的过渡区,如果在这个温度区以下孵化,鸡蛋主要孵化雄性,如果在该温度区以上孵化,则主要孵化雌性。 模式IA发生在大多数海龟身上,雄性繁殖温度和雌性繁殖温度之间的转变发生在低至 1–2°C 的温度范围内[8]。 模式IB也有一个单一的过渡区,但雌性在其下方产生,雄性在其上方产生。 模式IB出现在喙头蜥中。
模式II有两个过渡区,雄性在中间温度下占主导地位,雌性在两个极端温度下占主导地位[7]。 模式II出现在一些海龟、蜥蜴和鳄鱼身上[9]。 在性别决定的关键温度或附近观察到混合性别比例和(更罕见的)双性个体[8]。
“染色体性别决定系统”和“温度-性别决定系统”之间的区别常常是模糊的,因为某些物种的性别——例如三线石龙子 Bassiana duperreyi 和中央须龙鬃狮蜥(Pogona vitticeps)——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但这可以忍受除了极端的温度。 此外,在关键温度下进行的实验(温度的影响是模棱两可的)已经证明了一种潜在的遗传倾向是一种性别或另一种性别。
例子
1966年,Madeleine Charnier 在 彩虹飞蜥(Agama agama) 中首次描述了温度依赖性性别决定[10]。
2015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高温会改变澳大利亚胡须龙蜥蜴性染色体的表达。 尽管 ZZ 染色体通常与雄性蜥蜴有关,但这些蜥蜴在外观上是雌性的并且能够生育后代[11]。
参见
- Charnov–Bull model
- 性别决定系统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