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东方影业(英语:Oriental Film Company)是一家位于荷属东印度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电影制作公司,由华裔商人曹星汉在1940年创办,在1941年解散之前曾制作4部黑白电影。该公司制作的所有电影都放映到了1950年代,不过现在可能都已经散佚。该公司的电影都由杨众生或苏丹·乌斯曼·卡林执导,并为达莉亚和苏莉普等演员的演艺生涯拉开序幕。
东方影业在东印度群岛电影业复苏期间成立,并于1940年7月发行第一部电影《马塔兰的短剑》。这部电影由杨众生的妻子菲菲·杨主演,卖点是她身为舞台剧演员的名气。之后该公司又发行了另外3部电影,这些电影的目标观众都是低下阶层,而且还配有大量格朗章歌曲。该公司最后一部作品是1941年的《血的呼唤》,该片在杨众生、菲菲·杨转投大华影业之后完成制作。东方影业最后因为未能收回租借由荷兰人拥有的片场所需的成本而结业。
荷属东印度电影业曾在大萧条期间遭受重创,但《月光曲》(1937年)、《法蒂玛》(1938年)和《白茅》(1939年)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后,行业的元气已经恢复。电影的产量有所增加,1940年时殖民地新开设了4家制片厂,东方影业就是其中之一[1]。这家公司完全由华裔商人曹星汉(Tjo Seng Han)注资经营,创立时总部位于巴达维亚(今雅加达)东部马特拉曼街(Matraman Street)42号[2];《新报》(Sin Po)周刊报导,该公司厂房的设备很简单[3]。制片厂聘用了另一名华裔商人曾福祥(Tjan Hock Siong),负责公司的日常运作[2]。
曹星汉和曾福祥聘请了曾经为好丽安剧团效力,后来在戏剧界自立门户的剧作家杨众生和他的妻子菲菲·杨。两人此前已经借由自己的舞台剧作品得到广泛的认可,电影公司希望他们的声誉可以吸引观众观看自制的电影[2]。当时东印度群岛出现了一种把受过戏剧训练的演员和制作人员引入电影业的趋势,东方影业聘请杨众生和菲菲·杨的举措就是这种趋势的其中一环。《月光曲》一片的剧组起用了舞台剧明星鲁姬亚和她的丈夫卡托罗担任该片的演员,结果收效甚佳,陈氏影业聘用两人之后两人也为该公司带来类似的财政收益[a][5]。
东方影业第一部作品《马塔兰的短剑》由杨众生执导,并由菲菲·杨和奥马尔·罗德里加(Omar Rodriga)主演,故事讲述一个年轻的贵族女子(菲菲·杨饰)不顾父母反对,与一个平民男子相恋的故事[6]。为此杨众生从陈氏影业招揽了约书亚·王担任摄影师,并在其后电影宣传的其中一部分提及到他的名字:“(《马塔兰的短剑》由)J·王拍摄,信心保证。”[b][2]。该片在1940年7月发行,目标观众是来自低下阶层的观众——特别是喜欢看舞台剧,而且能够认出菲菲·杨的人[7]。《泗水商报》一篇影评赞扬这部电影“引人入胜至极”[c][8]。
东方影业在开拍第二部作品之前便已经开始以1500荷属东印度盾的月租租借位于巴达维亚莫伦夫利特(Molenvliet)[d]的全荷属东印度影片公司(Algemeen Nederlandsch Indisch Filmsyndicaat, ANIF)片场。这份租约准许东方影业使用片场的器材、片场办公室里的冷气机和电话、在夜间摄影时段使用的灯光器材,以及起用摄影师J·J·W·史蒂凡斯(J. J. W. Steffans)[2][10]。租出的土地还包括片厂旁边一幅大面积土地。由此东方影业成为了东印度群岛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制片厂[10]。
杨众生不久之后便展示出他对能够引起骚动的东西的喜好,这从1940年12月东方影业发行的电影《朱拜达》当中就可以看得出来[11]。该片是一部爱情片,故事以帝汶岛为背景,故事中的同名角色由菲菲·杨主演。在片中东方影业使用了颜色鲜艳而奢华的服装;杨众生也为片中的角色取了一些杜撰的名字[12]。由于就地拍摄的成本高得无法负担,所以东方影业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全荷属东印度影片公司片厂的后面搭建电影的场景[3]。这部电影受到影评家的白眼,他们指出《朱拜达》一片剧情夸张,而且舞台剧对这部电影的影响也清晰可见[12][11]。
东方影业在1941年3月发行第三部作品《五色》[13]。这部电影也是由菲菲·杨主演,故事讲述一名年轻女子必须在丈夫入狱期间抚养两名女儿。东方影业新聘请的两位演员达莉亚和苏莉普也参演了这部电影,当时年轻的她们都已经建立起自己的舞台剧事业,并以歌艺闻名,她们也在《五色》一片12首格朗章歌曲当中的几首歌曲中展现出自己的歌艺[14][15]。本片大受影评家好评,《巴达维亚新闻报》和《泗水商报》都赞扬了菲菲·杨的演出表现[16];其中《泗水商报》更描述《五色》是“东方影业的成功,是东印度群岛电影业进步的证明。”[e][13]
《五色》一片完成拍摄之后,弗雷德·杨便招揽杨众生和菲菲·杨加入新成立的大华影业[f][15]。失去了导演和主要影星之后,东方影业便聘请了记者苏丹·乌斯曼·卡林[g],请他执导该公司的第四部作品《血的呼唤》。该片由卡林担任编剧,并由达莉亚和苏莉普主演,讲述两个年轻的孤儿设法在巴达维亚维持生计的故事[20][21]。这部电影在1941年6月进行首映,由于尼蒂森米托(Nitisemito)烟草厂在片中相当突出,因此印尼电影历史学家米斯巴赫·尤萨·比兰便认为尼蒂森米托可能曾经为这个广告付出过广告费[22]。他记载道这部电影还算成功,却指出该片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23]。
持续录得亏损的东方影业在发行《血的呼唤》一片后便与全荷属东印度影片公司解除合约,而片厂的使用权则由荷兰人拥有的多元影业(Multi Film)接收。虽然该公司希望继续以较旧的器材拍摄故事片,不过公司最后还是逃不过解散的命运[24][15]。东方影业的演员和制作人员后来都转投其他制片厂[24]:后来卡林签约加盟爪哇工业电影公司,并为该公司执导《勒娜·慕度·马尼甘》一部电影[25]。达莉亚则跳槽到大众影业(Populair's Film),接拍了该公司的一部电影《杰玛尔的宝石》(1942年),直至1942年3月大日本帝国侵略荷属东印度,制片厂关闭时才离职[26][27]。与此同时,苏莉普加入了大华影业,再次与杨众生和菲菲·杨共事,并在两部电影中演出,直至该公司关闭为止[26][28]。
虽然东方影业是短命的,不过公司聘用的数名演员和制作人员的演艺生涯都很漫长。杨众生在1941年为大华影业执导两部电影之后,在194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一直埋首于舞台剧事业,直至1950年代中期他才重返导演行列[29]。菲菲·杨之后也有在杨众生的作品中演出,直至两人在1945年离婚,其后她又参演超过80部电影,直至她在1975年逝世为止[30]。达莉亚和苏莉普和他们一样都在演艺界工作了很久:两人直至1990年才退出影坛,其中达莉亚参演了52部电影,而苏莉普则参演了25部电影[27][28]。
东方影业在两年内发行了4部电影,全部都是黑白电影,都曾经在荷属东印度进行大范围公映[15]。当中部分电影(例如《血的呼唤》)甚至还曾经在海外发行——《血的呼唤》在1941年9月便已经在新加坡(当时是海峡殖民地的一部分)上映[31]。该公司的作品以来自低下阶层的观众为目标观众,并配有大量格朗章歌曲;为了录制格朗章歌曲,东方影业甚至还成立了Oriental Novelty Five录音室[32][33]。虽然这些电影至少都放映到1950年代[h],不过东方影业的出品作品可能都已经散佚[i]。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