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学派,在美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之外,形成一种别具特色的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1979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际关系领域快速发展。1991年,罗勃兹在北京的研讨会中将英国学派介绍至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为中国自身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提供借镜。[1]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学者尝试建立别具特色、非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2][3],如赵汀阳 、秦亚青、阎学通等。
赵汀阳,援引儒家世界观,再造天下体系理论。[4] 他融合儒家世界观及后人类理论,将非人类的次系统亦纳入国际关系领域的范畴,试图突破国际关系中的实证主义典范。[4][5] 2004年后,秦亚青便致力建构在地化经验的国际关系理论,融合温特的社会建构主义、杰克逊(Patrick Thaddeus Jackson)和尼克森的过程关系主义,以及黄光国的儒学关系主义[6] 等学说,建构成“过程建构主义”(英语:processual constructivism)。[4] 秦亚青的过程建构主义,将“关系”作为在国际关系“过程”中发挥的要素,形构行为体的行为与国际体系结构。[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