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联合公国[1](德语:Vereinigtes Baltisches Herzogtum爱沙尼亚语Balti Hertsogiriik立陶宛语Jungtinė Baltijos Kunigaikštystė拉脱维亚语Apvienotā Baltijas hercogiste)是历史上曾构想建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国家。也称大利沃尼亚公国[2]

Quick Facts 地位, 首都 ...
波罗的联合公国
Vereinigtes Baltisches Herzogtum德语
Apvienotā Baltijas hercogiste拉脱维亚语
Balti Hertsogiriik爱沙尼亚语
1918
Thumb
国旗
Thumb
国徽
Thumb
波罗的海联合公国领地
地位德意志帝国从属国
首都里加
常用语言德语, 拉脱维亚语, 爱沙尼亚语, 俄语
政府军事占领下的半君主立宪制临时政府
当选公爵
(Duke-elect)
 
• 1918年
梅克伦堡的阿道夫·腓特烈
摄政王 
• 1918年11月
Adolf Pilar von Pilchau
历史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3月3日
• 波罗的海德意志贵族宣布成立公国
1918年4月12日
• 德意志帝国承认
1918年9月22日
• 摄政委员会成立
1918年11月5日
1918年11月11日
• 摄政议会解散
1918年11月28日
前身
继承
库尔兰和瑟米加利亚公国
东部领地
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
Close

俄国革命后,德国占领俄罗斯帝国库尔兰省利沃尼亚省爱斯特兰省等地区时,由波罗的海德国人贵族阶级[3]提出的构想。

这一构想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按照构想,库尔兰、爱沙尼亚和利沃尼亚都将因此处在德国的影响之下[4]

波罗的联合公国只停留在提案阶段,并没有实际真正独立,其他国家也并未承认。即使实际建国,也多认为将会是德国的从属国或者傀儡政权

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间的1915年年秋天,德国陆军占领了俄罗斯帝国的库尔兰省。德国和俄罗斯的战线进展至里加陶格夫匹尔斯巴拉诺维奇近郊一带。在俄国二月革命之后,波罗的地区的独立活动逐渐活跃。

1917年4月12日,俄罗斯的爱沙尼亚省利沃尼亚省组建了爱沙尼亚自治政府。十月革命之后的1917年11月28日,经选举产生的爱沙尼亚地区议会声称爱沙尼亚有能力独立。在1918年2月24日,德军到达一天之后,爱沙尼亚发表了独立宣言。同盟国于1918年5月记录了爱沙尼亚独立这一事实[5]

拉脱维亚的地区议会于1917年11月16日组建。1917年11月30日,议会基于民族学上的国境,设定了拉脱维亚自治地区的范围。1918年1月15日,拉脱维亚共和国正式宣布独立[5]

而在俄罗斯革命之后,德国军队开始从库尔兰向俄罗斯进军,1918年2月下旬,德国占领了包括处在德国军事支配下的利沃尼亚和宣布独立的爱沙尼亚自治政府的整个波罗的地区。1918年3月3日签订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中,苏维埃俄罗斯割让了库尔兰省,德国于同年8月27日在柏林和爱沙尼亚及利沃尼亚签订协议,获得这两地的统治权[5],德国因此进军至拉脱维亚。

波罗的联合公国的提案

1917年9月至1918年3月期间,波罗的德意志人组建了地方议会。地方议会由35名德意志波罗的人,13名爱沙尼亚人,11名拉脱维亚人构成。1918年4月12日,议会通过在波罗的海地区组建以德国皇帝为君主的君主制国家,并请求德国为新国家的保护国的决议[6]

1918年3月8日和4月12日,地区内波罗的德意志人占据优势的库尔兰地区意见会(Kurländische Landesrat)和利沃尼亚-爱沙尼亚-里加-奥塞尔统一地区意见会(Livland, Estland, Riga, Ösel, Vereinigter Landesrat)宣布库尔兰公国Herzogtum Kurland)和波罗的公国(Baltischer Staat[7]宣布独立。两国都宣布他们和普鲁士王国有联盟关系,不过普鲁士王国并未正式对此作出回应。

波罗的地区在苏俄根据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放弃其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权益半年之后,威廉二世承认了其主权国家地位。

1918年11月5日,组建了由Adolf Pilar von Pilchau男爵领导的新国家的临时摄政议会,这个议会是由两个地区国家议会为基础组建的。

新国家的首都被定在里加。这个国家是由库尔兰Kurland)、里加(Riga)、莱特加伦(Lettgallen)、南利沃尼亚(Südlivland)、北利沃尼亚(Nordlivland)、奥塞尔(Ösel萨利马岛)、爱沙尼亚(Estland)七个州(cantons)组成的联合国家。其中库尔兰、里加、莱特加伦、南利沃尼亚相当于现在的拉脱维亚,剩下的北利沃尼亚、奥塞尔、爱沙尼亚相当于现在的爱沙尼亚。

Thumb
“Poland & The New Baltic States”(波兰和新波罗的国家)的地图。1920年英国出版的世界地图。地图没有反映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和里加和平条约之后的国境状况。波罗的联合公国相当于橙色区域,包括了今天的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

波罗的联合公国的首任君主是梅克伦堡-什未林公爵阿道夫·弗里德里希。然而,君主并不拥有国家的主权,他只是德国皇帝的下属,类似其他德意志帝国的大公及公爵。然而,阿道夫·弗里德里希并未实际就职过。由4名波罗的德意志人;3名爱沙尼亚人;3名拉脱维亚人组成的摄政议会是实际上最高的权力机构,并一直维持到1918年11月28日。然而,除了德国之外,国际社会对此并不承认。

1918年10月,德意志帝国首相马克西米连·冯·巴登提议解除波罗的诸国的军政,实现还政于民。这个新政策由德国外交部通过电报发给了波罗的海军政部。内容如下。

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独立

1918年11月18日,拉脱维亚宣布从德国独立。而在爱沙尼亚,于拉脱维亚独立次日,德国军政部也将主权移交至爱沙尼亚自治政府首脑康斯坦丁·佩茨。德国在1918年12月7日正式将主权移交给卡尔利斯·乌尔马尼斯代表的拉脱维亚政府[5]

然而,在这一地区的军政部却拒绝承认这些行为。军政部的吕迪格·冯·德·戈尔茨德语Rüdiger von der Goltz将军不服从德国本国的命令,继续占领这些地区。

波罗的联合公国的国防力量被称为波罗的海防卫军。波罗的防卫军的指挥是曾因支持波罗的德意志人地主而成为男爵的阿尔弗莱德·弗莱彻英语Alfred Fletcher少校。他开始驱逐部队中的拉脱维亚人,并开始在部队中安插波罗的德意志人和德意志帝国军队。司令也都改为由德国人担任。

罗伯特·G·L·怀特所编纂的《纳粹先锋:自由军团在战后德国的活动,1918-1923》(Vanguard of Nazism: The Free Corps Movement in Postwar Germany, 1918-1923)一书中记载,“1919年2月中旬,军队中的拉脱维亚人数量不足全军人数的1/5”。拉脱维亚独立后,仍然握有实权的戈尔茨将军的军队施加军事压力,逼迫英军撤退,俄罗斯白军的部队和德意志义勇军则向东进军,于1919年5月22日占领里加。占领里加后,德意志义勇军在叶尔加瓦近郊杀害了300名拉脱维亚人,图库姆斯杀害了200名拉脱维亚人,道加格里伐英语Daugavgriva杀害了125名拉脱维亚人,里加杀害了超过3000名拉脱维亚人。

占领里加后的1919年6月,正如同盟国预想的一样,戈尔茨下令部队不得继续东进,并开始向北方的爱沙尼亚进军,并要求军队占领爱沙尼亚。6月19日,铁师团和陆军部队开始攻击采西斯近郊。波罗的防卫军为了在之后攻击彼得格勒,开始沿爱沙尼亚海岸线展开攻击。然而波罗的防卫军在1919年6月19日至23日期间进行的采西斯战役中败北。

6月23日早晨,大多数德军开始往里加方向撤退。同盟国再次要求德国军队从拉脱维亚撤退,爱沙尼亚和德意志义勇军签订了停火协议。波罗的各国也组织了自己的军队。

德国于1918年11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由于戈尔茨的波罗的防卫军和德意志义勇军在战争中战败,波罗的联合公国的构想最终被放弃。

后续

在拉脱维亚形势逐渐稳定之后,波罗的地区的德国军队也被置于英国的控制之下。1919年7月中旬,哈罗德·亚历山大中校开始逐渐解散波罗的地区的德军。德国撤出后,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获得了独立。之后,波罗的联合公国的构想再也没有被提出过。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