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Sign in
AI tools
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全部
文章
字典
引用
地图
Contract with America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Found in articles
美國眾議院議長
紐特·金里奇成為新任眾議院議長。在任議長期間,他以反對黨領袖自居,常與民主黨籍的比爾·柯林頓總統發生衝突,特別的是「與美國有約(
Contract
with
America
)」政治宣言;即1994年11月大選前由367名共和黨國會議員候選者聯名簽署所提出的一項立法議程,該契約列出10項法案,共和黨人
共和黨 (美國)
共和黨提出的政見包括了一系列對政府的主要改革,例如預算平衡法案和福利制度改革。共和黨將這一系列政見命名為為「與美國有約」(
Contract
With
America
)運動,以此作為當年選舉的文宣主軸。在選舉勝利後,共和黨成功通過了其中一些法案,但在其他一些如國會議員任期限制的法案上遭到挫敗。
美国众议院
紐特·金瑞契的領導在共和黨革命下重奪眾議院控制權,並在此後12年控制眾議院。金瑞契通過一個由共和黨支持大型法案:“與美國有約”(
Contract
With
America
)來對眾議院進行大規模改革。顯著降低委員會主席的任期為三個兩年任期,在1998年克林頓彈劾案中,眾議院扮演了關鍵的角色。2006
韋恩·艾拉德
艾拉德在1991至1997年間擔任科羅拉多州第4選區的眾議員。在眾議員任期裡,艾拉德加入了眾議院的國會改革委員會,提出了許多國會改革法案,包括了知名的「與美國有約」(
Contract
With
America
)運動。在國會被共和黨掌控的情況下,這些改革已經於1995年被國會通過了。 在1996年,艾拉德被選為美國參議員,以5%的票數擊敗了民主黨提名的候選人Tom
財政保守主義
1994年期中選舉,共和黨提出包括當時眾議員紐特·金瑞契起草的財政責任在內的政綱,稱為與美國有約(
Contract
with
America
),主張預算平衡、給予總統擇項否決權(line-item veto)和福利改革。選舉結束後,共和黨獲得眾議院多數席次,新任眾議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