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太平洋台风季泛指在1968年全年内的任何时间,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国海所产生的热带气旋。虽然有关方面并没有设下本台风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分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通常都会于五月至十二月期间形成。
本条目的范围仅局限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西的太平洋及南中国海的水域。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东的太平洋水域产生的风暴则被称为飓风,并被列入1968年太平洋飓风季。在西太平洋产生的热带风暴是由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命名,国际编号为68xx。而凡进入或产生于菲律宾风暴责任范围以内的热带低压,菲律宾大气地理天文部门 (PAGASA) 都会为它们订立一个菲律宾名称,作当地警报用途;因此同一个风暴有时候会有两个不同的名称。
以下各热带气旋资讯以热带气旋存在期间的最强形态为准。
热带气旋
在1968年,有31个热带低压形成,其中27个成为了热带风暴。20个成为了台风。4个更成为了超级台风。
PAGASA:Asiang
PAGASA:Biring
PAGASA:Konsing
PAGASA:Didang
妮艼是从一股热带低压开始,于7月21日在菲律宾马尼拉东北偏东约500英里(800千米)形成。[1]妮艼刚形成时近乎停留不动,并于7月22日增强成为热带风暴。[1]随后三天,妮艼的移动途径飘忽不定,但朝西北方向移动。[1]
7月25日,妮艼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跨过台湾南端并朝向南中国海海岸。[1]当日上午9时,一首位于妮艼风眼以南40里的船只向气象部门报告风速达到70节(130千米每小时)。妮艼随即被升格成台风。[1]
最高悬挂风球:
三号风球
受到妮艼的影响,香港于7月25日吹偏北风,并且从南中国海带来干燥的空气。[2]当日下午,天文台总部温度升至摄氏35.7度,是当时有记录以来第二高的温度。[2]
皇家香港天文台[注 1]于7月26日上午9时40分悬挂一号风球。当时,妮艼位于香港以东大约220英里(350千米),环流直径有350英里(560千米)。[1]同日下午,妮艼减弱成为一股强热带风暴,但开始接近香港,所以天文台于同日下午4时15分改挂三号风球。当时,妮艼位于东南偏东大约180英里(290千米)。
妮艼于当日晚上停留不动,并开始急速减弱。[1]7月27日上午9时正,妮艼已经减弱成热带风暴,并向东缓慢移动。[1]天文台于同日上午11时正改挂一号风球,并于下午5时30分除下所有风球。[1]
妮艼于7月28日晚上时间再次跨过台湾南部,并于当地消散。[1]
PAGASA:Edeng
PAGASA:Gloring
PAGASA:Huaning
PAGASA:Iniang
PAGASA:Lusing
PAGASA:Maring
PAGASA:Nitang
PAGASA:Osang
PAGASA:Paring
PAGASA:Reming
PAGASA:Seniang
PAGASA:Toyang
热带气旋名单
|
|
|
|
备注
文献
参考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