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鸭嘴龙(属名:Hadrosaurus,发音:/ˌhædrəˈsɔːrəs/,意为“健壮的蜥蜴”)是一属鸭嘴龙科的鸟脚类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化石发现于美国新泽西州的伍德柏里层和内韦辛克层,年代约可追溯至8000万至6600万年前。正模标本是在河海相沉积层发现的,代表尸体曾被河流冲刷运输至海洋。
鸭嘴龙属 化石时期:白垩纪晚期
~ | |
---|---|
自然科学研究院展示的鸭嘴龙骨架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
目: | †鸟臀目 Ornithischia |
亚目: | †鸟脚亚目 Ornithopoda |
总科: | †鸭嘴龙超科 Hadrosauroidea |
科: | †鸭嘴龙科 Hadrosauridae |
属: | †鸭嘴龙属 Hadrosaurus Leidy, 1858 |
模式种 | |
†福氏鸭嘴龙 Hadrosaurus foulkii Leidy, 1858
| |
异名 | |
|
鸭嘴龙是大型植食性动物,结构笨重,身长约7至8米及体重2至4吨。保存的大部分骨头都很厚实,在鸭嘴龙类中显得不寻常。具有用来切割植物的角质嘴喙和特化用于咀嚼食物的齿系。
模式种兼唯一种福氏鸭嘴龙(Hadrosaurus foulkii)的了解来自单一件标本,包含许多部位的骨头和部分头骨。标本于1858年采集自新泽西州的伍德柏里层,成为北美洲除了单独零散的牙齿以外,发现的第一种恐龙骨骼。根据双壳纲的放射性定年法显示鸭嘴龙的层位年代约介于8050万至7850万年前。1858年,唯一已知标本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架设的骨架模型。1991年,福氏鸭嘴龙成为新泽西州官方的州恐龙。
1838年,约翰·伊斯陶·霍普金斯(John Estaugh Hopkins)在新泽西哈登菲尔德铜河的泥灰岩坑挖掘时,在属于坎潘阶的伍德柏里层发现了大型骨头。1858年这些骨头勾起了访客威廉·帕克·福克的兴趣,他并于同年挖出了整副骨骸。挖掘现场被称为福氏鸭嘴龙莱迪点,现在成为美国国家历史名胜。
福克联络古生物学家约瑟夫·莱迪,他们一同合作挖出了属于上颌骨和齿骨的8颗牙齿、齿系碎片、左上颌骨碎片、三个部分背椎、13个尾椎椎体(包含一个几乎完整的中部尾椎)。其他碎片包含部分右鸟喙骨、左肱骨、左桡骨、左尺骨、左髂骨、右坐骨、部分右耻骨、左后肢(股骨、胫骨、腓骨、第二和四跖骨、第三趾的第一趾骨)。两人一起研究了这些化石。1858年莱迪正式描述并命名了福氏鸭嘴龙。属名以希腊语的ἁδρός(健壮、庞大)加上σαῦρος(蜥蜴)组成,种名纪念其合作对象,因此全意为“福克的大蜥蜴”。
莱迪根据化石与早些在英国发现的禽龙的相似性,意识到这是属于恐龙的骨头。当时鸭嘴龙一度成为已知最完整的恐龙骨骸之一。莱迪在他的专著《美国的白垩纪爬虫》(Cretaceous Reptiles of the United States)提供了鸭嘴龙更完整的描述以及想像图,于1860年撰写,但遭逢南北战争而延后至1865年才出版。[1]
莱迪将鸭嘴龙重建为二足动物,与当时对恐龙为四足动物的认知形成对比。1868年,整个骨架由一个包含英国雕塑家兼自然学家本杰明·瓦特豪斯·郝金斯的团队进行组装,并展示于费城自然科学院。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架设的恐龙骨架。骨架与郝金斯雕塑的石膏头骨模型组装在一起。许多其他艺术家参考关联物种如钩鼻龙、短冠龙来重建鸭嘴龙头骨样貌。一个由哈登菲尔德居民约翰·吉杨诺提(John Giannotti)雕塑的鸭嘴龙雕像矗立于小镇中央至今,纪念著在此地的发现。1994年,鸭嘴龙被评选为新泽西州的州恐龙,成为最著名且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恐龙之一。[1]当提到科学院的馆藏时,鸭嘴龙骨架通常没有对外展示,但在2008年11月22日至2009年4月19日期间举办了完整架设的骨架模型以及关于恐龙发现的科学文化主题的公开展览。
鸭嘴龙是大型动物,身长可长到7至8米,体重约2至4吨。[2][3]皮耶妥-马奎兹提出鸭嘴龙的鉴定特征为:缩短的胸肌嵴,长度略超过整个肱骨的40%;从肱骨架发育的三角肌嵴造成外远边构成一宽的小外表面;上髋臼嵴下部最大点位于髂骨的坐骨根部后结节后底外缘之上;上髋臼嵴前后缩短,宽度为中髂板长度的一半。[4]
如同多数鸭嘴龙类,前肢不如后肢来得粗壮,但够长足以用来站立或移动。[1][5][3]正模标本死亡时是只体型相对大型的个体,股骨长1.05米、胫骨长93.3公分。大部分保存的部位结构都很厚实,其中腓骨的厚实度在鸭嘴龙类中数一数二。[1]
虽然鸭嘴龙作为鸭嘴龙科的模式属,但骨骼缺乏头骨,长期以来被认为不够完整,无法与其他鸭嘴龙科进行分类比较,因此被许多研究人员视为疑名[4]但2011年对化石材料的重新检验指出许多鉴定特征,使福氏鸭嘴龙能够维持为一个有效的物种。[4]
传统上,鸭嘴龙也作为一个较大次演化支鸭嘴龙亚科的依据基础,其中包含了许多无头冠的鸭嘴龙科物种,与有头冠的赖氏龙亚科并列。但鸭嘴龙与其他鸭嘴龙科之间分类关系的观点不断改变,使某些研究人员考虑将这个演化支重新命名。在一份2008年的研究,鸭嘴龙被发现比赖氏龙亚科或其他所谓的鸭嘴龙亚科都还要原始,且与其他代表性的鸭嘴龙亚科如埃德蒙顿龙、栉龙并没有明确的近缘关系,于是鸭嘴龙亚科的定义只能局限在鸭嘴龙单独一属,而其他传统的鸭嘴龙亚科则被重新命名为栉龙亚科。[6]
以下简化版演化树取自拉米雷兹·韦拉斯科等人2012年古鸭龙的描述论文,参考60个鸭嘴龙类物种以及287个形态特征进行评估,[7]并采纳皮耶妥·马奎兹等人近两次(2006年[1]、2011年[4])重新检验鸭嘴龙的研究数据。
鸭嘴龙超科 Hadrosauroidea |
| ||||||||||||||||||||||||||||||||||||||||||||||||||||||||||||||||||||||||||||||||||||||||||||||||||||||||||||||||||||||||||||||||||||||||||||||||||||||||||||
2003年罗斯柴尔德等人进行一项研究,来探讨恐龙肿瘤的流行病学。透过CT扫描与萤光透视检查分析恐龙脊椎,并在鸭嘴龙标本发现了血管瘤、成纤维性纤维瘤、远端转移癌症以及骨胚细胞瘤。其他数个鸭嘴龙科,包括短冠龙、埃德蒙顿龙、计氏龙的检验亦呈阳性。虽然有超过一万块化石透过此方式检验,肿瘤仅存在于鸭嘴龙和其他鸭嘴龙科,且只在尾椎有发现,可能由环境因素或基因遗传所导致。[8]
鸭嘴龙正模标本发现于海相沉积层,代表尸体由河流运输,并沉积于白垩纪海洋中。所有鸭嘴龙遗骸都来自伍德柏里层。[1]透过对地层中已知的双壳纲进行放射性定年法检测,发现正模标本所沉积的岩层年代约介于8050万至7850万年前。[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