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脂、鲸油或海兽脂(英语:Blubber),是从鲸鱼、鳍足类、海牛目等海生哺乳动物的皮下产出的脂肪,有些脂肪组织内还能容纳血管流通。
描述
鲸脂为分布在全身富含脂质与胶原蛋白纤维的皮下组织[1] ,透过扇状网络结构的肌腱和韧带与肌肉和骨骼紧密连结在一起。部分海洋哺乳动物在一生中的某些时期脂肪的重量可达体重的 50%,鲸脂层的厚度从海豚与小型鲸类的 2英寸(5厘米) 至大型鲸类如露脊鲸与弓头鲸的 12英寸(30厘米) 。然而这并不代表着大型鲸鱼比起小型鲸鱼拥有较好的保暖能力,这是因为鲸脂层的厚度对于热量的散失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力。能决定鲸鱼在水中保存热量的因素决定在于鲸脂中脂质与水分的比例,脂质比例越高,保暖的能力就越强。[2]
功能
鲸脂是部分哺乳动物(尤其是水生哺乳动物)储存脂肪的主要手段,其中对于在水中进行哺乳与繁殖的种类尤其重要。在这段时期,这些动物会大量消耗身体储存的脂肪。鲸脂除了能够储存能量之外,也能为部分海洋哺乳动物(如海豚)提供游泳的浮力并且维持身体的流线型[3]。然而海兽脂所提供的浮力也会阻碍底栖摄食者觅食,也因此部分海生哺乳动物如海牛及已灭绝的海懒兽仅具有少量的海兽脂[4][5]。
鲸脂和其他脂肪组织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其具有高厚度,可作为有效的热绝缘体,协助动物进行体温调节。同时比起其他脂肪组织,鲸脂拥有更多的血管流淌在其中。
鲸脂比起毛皮(如海獭)在水中更能有保暖的效果,毛皮透过困住空气层来达到与外界低温隔绝的效果,然而这层空气层随着水压增高(如进行潜水时)而遭到压缩,从而逐渐失去保暖效果。然而鲸脂并不会随着水压增高而被压缩,也因此让某些鲸鱼得以安然生活于温度低至 40 °F(4 °C)的海域之中。[6] 当进行潜水时,鲸脂中的血管会减缓其中血液的流动,从而提高鲸脂热绝缘的效果。[7]
一项针对瓶鼻海豚鲸脂热导率的研究[8] 显示其厚度与脂质含量在不同个体与生命史的不同时期会有极大的变化差异(热导率越高代表其脂肪保暖能力越差)。其中怀孕的个体与青少年拥有最低的热导率,而衰弱的个体则拥有最高的热导率。
人类的影响
ᐅᖅᓱᖅ(音同“乌克苏克”,伊努克提图特语中的鲸脂)[9]因为其易取得性与高营养价值,而成为因纽特人与其他北方民族重要的传统食物之一。海豹的脂肪中富含大量的维生素E、硒与其他天然抗氧化剂,可以减少细胞中所产生的自由基(过多的自由基可能会导致细胞损坏进而伤害人体),尝起来像竹芋饼干的鲸脂也有类似的营养价值。[10]在格陵兰岛地区可以看到食用鲸脂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在1970年代,居住了 3,000 位狩猎维生居民的乌马纳克,没有人因为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然而这些人在移民到丹麦后和当地人一样开始饱受心血管疾病之苦。食用鲸鱼与海豹为主的70岁左右老因纽特人,其动脉弹性可比拟20岁左右的丹麦居民。[11]
大部分的捕鲸活动目的都是为了收集鲸脂,这些鲸脂会被进一步提炼为鲸油,可以应用在肥皂、皮革与化妆品的工厂制程中。[12] 这些鲸油同时也能做成蜡烛、或是油灯的燃料,一头成年的蓝鲸身上可取得重达50吨的鲸脂。[13]
鲸鱼与海豹的脂肪富含 omega-3脂肪酸 与 维生素D。[14] 如果缺乏维生素D的补充,因纽特人与其他北极区的居民会是罹患佝偻病的高危险群。证据显示鲸脂与其他脂肪组织能提供当地居民足够的热量,以弥补他们对碳水化合物摄取的缺乏(其他地区大多以饭面类等碳水化合物食物作为热量的主要来源)。[15]
鲸脂中含有多氯联苯(PCBs)、以及会伤害人类神经、免疫与生殖系统的致癌物质。[16][17] 由于齿鲸位于食物链的顶端,也因此大量工业污染产物都会累积在其体内(称为生物放大作用);即使是位于食物链较下层的须鲸,也因为牠们极高的食量,导致许多毒素累积于体内其中。此外加拿大北部地区的海豹其脂肪含有高剂量的水银。[18]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