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士英(1596年—1647年),字冲然,号瑶草[1],贵州贵阳人,祖籍直隶仪真(今江苏仪征),明末、南明政治人物,万历己未进士。弘光时官至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清军破南京,马士英逃亡浙江,被俘身死。
生平
诰授光禄大夫、太仆寺少卿马明卿四子[2][3][注 1]。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马士英举乙卯科贵州乡试十三名举人[4],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式己未科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天启年间,迁郎中,出为严州、河南、大同知府。崇祯三年(1630年),任山西阳和道副使,后升宣府巡抚,不久因贿赂权贵被太监王坤举发削职,寓居南京。马士英闲居南京时与阮大铖交厚,更因阮之力复出担任凤阳总督一职,结下了与阉党的深厚关系。
崇祯帝殉国后,当时藩王中尚存的神宗直系子孙,有福王朱由崧、惠王朱常润、潞王朱常淓、桂王朱常瀛(永历帝朱由榔之父)等人。论辈分亲疏,又以福王朱由崧为其中最适当人选,然而南京朝廷的许多大臣皆为东林党、复社出身,对于拥立福王有所顾忌。因为此前明神宗曾经想要废太子,改立朱常洵(福忠王,朱由崧的父亲),遭到东林党人的反对而作罢,是为国本之争,故东林党、复社人士害怕福王一旦登基,自己恐怕难逃排挤与报复,于是亦有许多人支持拥立潞王称帝。
南京朝廷的首席重臣史可法的恩师左光斗为东林党人,史可法本身的政治理念也较偏向东林、复社人士,但是考虑到诸位藩王王地位的亲疏,仍以立福王最具正当性,于是史可法为此积极奔走、试图找寻折衷的办法。在史可法仍在联络各方人士的过程中,马士英与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等人则抢先一步推举福王担任监国,并于五月十五即位为皇帝,改隔年为弘光年号。
福王既立,马士英因为定策有功,任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加右副都御史衔,仍任凤阳总督,成为南明朝廷首席大臣。其余高杰、黄得功等人亦因为实际拥有兵权而加官晋爵,统领江北地区的军备防务。原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与复社人士也因此失势;史可法乃自请督师,前往扬州统筹守务,然而高、黄、刘等武将,却各自只为巩固自身势力,与史可法未能配合。
马士英后来推荐了在“魏忠贤逆案”中被定罪的阮大铖任官,使复社人士相当不满,借此攻击马士英为阉党奸佞。两方在政治上争执不下,造成南明朝廷的内、外不和谐,始终无法同心力求明廷的恢复[5]。明亡之后史家因受东林党影响,而将马士英列为奸臣。
弘光元年(1645年),镇守武昌的左良玉,发兵沿江而下,要“清君侧”、“除马阮”[6]。马士英提出:“宁可君臣皆死于大清,不可死于左良玉之手”[7]。命史可法从泗州移兵抵燕子矶,以防左良玉。左良玉兵败后,史可法移师扬州,在清军攻击下失守,史可法壮烈殉国,南京政权被灭。弘光帝被虏,马士英逃至浙江,投靠总兵方国安,后被清军所俘,拒降身死。(一说逃慝台州四明山之金钟寺剃发[8],被清兵俘虏,最后殛死)。
家族
有两子,一名马锡,一名马銮。马锡由于看不惯其父为人,哭着劝其父改过。明亡后在南京靠算命为生,终其天年。马銮则依仗其父势力,在宫内布置密探,监视朝廷动静。清军入南京时被杀。[9]
轶事
传说马士英渡过钱塘江后,底下的黔兵各个四散潜逃,马士英乃隐居在天台寺中。后被其家丁五花大绑献给清朝的某位贝勒,贝勒细数其罪状及恶行后,将其诛杀;再将其尸体的皮剥下,中间塞草,愤怒的百姓看到马士英的下场,无不拍手称快。厌恶他的更将他与崇祯时被明思宗赐死的周延儒并称,将两人下场写作一副对联,曰:
周延儒字玉绳,先赐玉、后赐绳,绳系延儒之颈,宛同狐狗之尸;
马士英号瑶草,家藏瑶、腹藏草,草裹士英之皮,遂作犬羊之鞹[10]。
评价
注释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