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S 107°55′E

Quick Facts 马来群岛 (努桑塔拉群岛) Malay Archipelago (Nusantara Archipelago), 地理 ...
马来群岛 (努桑塔拉群岛)
Malay Archipelago (Nusantara Archipelago)
Thumb
世界地图上标注的马来群岛。
Thumb
地理
位置东南亚大洋洲
总岛屿25,000
主要岛屿婆罗洲爪哇岛吕宋岛棉兰老岛苏拉威西岛苏门答腊岛
面积>2,000,000 km2[1]
管辖
 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
 马来西亚
 文莱
 新加坡
 东帝汶
人口统计
人口350,000,000[2]
族群主要为南岛语族,少数为尼格利陀人巴布亚人、美拉尼西亚人、华人阿拉伯裔印度裔
Close
Thumb
马来群岛的地理区域(黄色),有争议(橙色)

马来群岛努桑塔拉群岛(英语:Malay Archipelago, Nusantara Archipelago[注 1]是一组散布于印度洋太平洋上,位于东南亚大陆澳大利亚之间的群岛。该群岛由2万多个岛屿组成,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群岛。群岛上的国家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东马) 、文莱新加坡东帝汶[3]新几内亚岛一般不纳入马来群岛之范畴[3][4]

词源及用法

“马来群岛”此常用名源于马来人种概念[5],该种族涵盖今日的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民族。欧洲殖民主义者从对马来族帝国三佛齐影响的观察,提出了这个种族概念[6]

19世纪博物学家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把“马来群岛”一词用作其重要著作《马来群岛》的名称。该书记载了他在该地区的研究。华莱士以“印度群岛”和“印度-澳大利亚”群岛指称当地[7]。他基于地形的相似性,把所罗门群岛马来半岛纳入该地区[7]。正如华莱士所指[8],应否以文化和地理因素撇除巴布新几内亚仍有争论:巴布新几内亚的文化与该地区其他国家相当不同,而新几内亚岛地理上不是亚洲大陆一部分;巽他陆架(Sunda Shelf)上的岛屿才是(另见澳大利亚大陆)。

马来群岛在欧洲殖民时代曾称为“东印度[9],现在偶会这样指称[3],但历史上,“东印度”的地域概念比较松散,既适用于现在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前荷属东印度),也可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属于本群岛),广义的“东印度”还包括中南半岛(又称印度支那)和印度次大陆,以至伸延至整个东南亚印度。印尼人则以“努沙登加拉”(Nusantara)一词表示“马来群岛”[10]。该地区也有“印度尼西亚群岛”一称[11][12]

区划

马来群岛的大部分岛屿,介于亚洲大陆(西北)和澳大利亚(东南)之间,沿赤道伸展六千一百公里(3,800哩)以上的宽阔地带。包括婆罗洲西里伯斯爪哇苏门答腊几座主要岛屿政治上包括新加坡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东帝汶六国。有时也会把美拉尼西亚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包括进来。

地理及地质

马来群岛的水陆面积逾200万平方公里[1],将印度洋(南)和太平洋(北、东)分隔开,地形可分不同的两部分︰涵盖苏门答腊婆罗洲爪哇和部分新几内亚岛大陆棚;而西部的巴里婆罗洲之间,东部的阿鲁(Aru)与新几内亚东部之间的岛屿则为新褶曲海底山脉

地区核心巽他台地台地上面是浅海,台地亦称巽他陆棚(Sunda Shelf),巽他陆棚东南亚大陆延伸的稳定地块。邻近的莎湖陆棚新几内亚及其附属岛屿莎湖陆棚的一部分,同样也是澳大利亚大陆的延伸。在这核心周围,本地区的其馀部分则是陆棚外缘一系列连续褶皱运动逐步形成的,更强烈和广泛的造山幕发生于中生代时期。位于许多板块的会合处,故而地质运动颇为剧烈,火山活动相当的活跃,整个地区各处散布着二百多座火山,其中约七十座在印度尼西亚、过去一百五十年间曾喷发过。在四个主要冰期,当时海平面比现在低过一百(300呎),巽他与莎湖两陆棚露出海面,陆棚地面大河奔流,当时的动物古人类可藉陆桥穿越此处。当一万七千年前冰盖融解后,巽他陆棚一部分被淹没,山脉和较高的地方成了浅海浸入的岛屿半岛

马来群岛地处热带,赤道横穿整个群岛,群岛大部为热带雨林所覆盖。群岛的25,000个岛屿包括了许多较小的群岛[13]。其中最大的群岛如下:

五大岛屿包别是苏门达腊岛婆罗洲苏拉威西岛爪哇岛吕宋岛棉兰老岛。另外一个有时会被包含进来的新几内亚一般被归属于大洋洲美拉尼西亚群岛

马来群岛地理上是世界上最多活火山的地区之一。构造抬升产生了高山,最高者有沙巴京那巴鲁山(海拔4,095.2米);如果计入新几内亚,则是巴布亚查亚峰海拔4,884米)最高。群岛地处赤道之上,属于热带气候

Thumb
华莱士线分隔开澳大利亚和东南亚的生物相。峇厘岛龙目岛之间的龙目海峡的深海形成了一道水障,这景象在低海平面连接现时分隔两边的岛屿和陆地时仍可看到。

生物地理

华莱士以“马来群岛”一词作为其记录当地研究的重要著作的名称。他注意到似乎有一条隐形的界线将亚洲和澳洲的动植物分开。为纪念他的发现,科学界将划分这两区的界线称为华莱士线冰河时期的分界线由婆罗洲苏拉威西岛之间的深海海峡形成,并穿过峇厘岛龙目岛之间的龙目海峡。过渡区现称为华莱士区(Wallacea Zone),拥有源于亚洲澳洲的混合种,以及当地的特有种。

物种

动物

马来群岛动物区系也颇丰富,但大型动物不多,犀牛野牛都属于亚洲种。区系动物在巽他陆棚岛屿的分布不均匀,标志著这些岛屿在不同地质时期的联接或分离。澳大利亚的区系动物,袋鼠新几内亚有被发现,其他有袋类分布越过莎湖陆棚远达帝汶西里伯斯岛,两岛之间的某些岛屿则有风土种如矮水牛以及小巽他群岛科莫多岛(Komodo Island,弗洛里斯岛〔Flores〕附近)上的科莫多巨蜥群岛也许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昆虫鸟类,它们分布范围更广泛,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大螯甲虫、巨蝶、羽色绚丽的极乐鸟、俊美的孔雀雉和斑斓的美冠鹦鹉

植物

在大部分马来群岛上,大雨和高温导致植物全年快速生长,种群丰富。雨水充沛地区覆被著热带长绿雨林,比较干爽的地区有半落叶季风林,包括柚木桉树,这类森林主要呈季节性生长。其他森林类型有海滨林(红树林水椰子、露兜)、沼泽林及山地林。有一百五十多种棕榈,包括椰子、糖棕、西谷棕、槟榔等。竹子分布于全区。大片自然林人类农耕反复清除,现在主要孳生着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马来群岛的植物区系是世界上最丰富的,乔木灌木和草类多达三万种以上,属于二千五百多个已鉴定的种群丰富是雨水充沛、生长期长、地形差异与环境复杂的结果,也是马来群岛作为大陆之间的陆桥位置等作用综合形成的。两大陆动植物群岛上发生混合。

地貌

本地区群岛地形以崎岖的山地为骨架,上覆着火山带,许多火山锥高出三千米(一万呎)。在稳定的巽他陆棚各地,山坡长期遭受风化,轮廓平缓;而不稳定地区山脉地形很不规则。有些岛屿有广阔的河口湾,而许多浅海沿岸,如苏门答腊东岸、婆罗洲西岸和南岸、新几内亚西南岸,拥有大片沼泽带,终年积水,不适人居;而爪哇中部和东部、苏门答腊北部以及小巽他群岛部分地方则因地处冲积平原且排水良好,故人口众多。

水文

群岛多山地形,加上充沛的年降雨量,使短小、坡降陡的河流侵蚀力强。大陆棚岛屿河流将其侵蚀物沉积于周围浅海,迅速生成广大的氾滥平原三角洲,这类低地上的河流漫长,如苏门答腊穆西河(Musi)、婆罗洲卡普阿斯河(Kapuas)与巴里托河(Barito),以及新几内亚塞皮克河(Sepik)与弗莱河(Fly)。介于两个陆棚之间,从深海里陡峭升起岛屿,没有机会在深海周围产生沿海平原三角洲,平坦的低地很有限,河流一般也都短小,坡降陡峻。

土质

本地区土壤相当复杂火山带土壤及其衍生的冲积层很肥,如中爪哇东爪哇苏门答腊部分地区以及西里伯斯的零散地方。砖红壤产生于马来亚婆罗洲及稳定的巽他陆棚其他岛屿,对农业而言,土壤贫瘠,有时简直无法利用。在巽他陆棚边缘的印度尼西亚大岛上,有广阔的沿海沼泽沼泽表面积聚著枯死的植物,使原本没有利用价值土地,具有潜在的肥力。

气候

马来群岛全部位于热带,在赤道两侧各10个纬度之间,气温高,年平均27℃(80℉),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年温差在赤道上只有几度,离赤道越远,温差逐渐增大。温度变化也受到附近海洋的影响和调节。

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是降水,年降雨量苏门答腊爪哇山地迎风坡的八千一百三十毫米(320吋)以上,到苏拉威西西部与小巽他群岛的雨影带不足五百毫米(20吋)。群岛大部分年平均两千毫米(80吋)以上,全年均匀分布,但从中爪哇往东到全部小巽他群岛,年降雨量逐步减少而旱季拉长。另一个气候变化因素是台风,每年7∼11月份,从西南太平洋上向西和向北吹来二十多起台风

人口

马来群岛的人口逾3亿,人口最稠密的岛屿为爪哇岛。另外,印尼约17,500个岛屿中,6,000个有人居住[14]。马来群岛人以南岛语族[注 2]亚族居多,说相应的西马来-波里尼西亚语。相比东南亚大陆民族,东南亚地区与其他太平洋的南岛语族有较多社会和文化联系。

马来西亚半岛包括在Maritime Southeast Asia[4]大洋洲南岛语族以外的所有民族划分在此文化区域[来源请求][需要解释]

该地区的主要宗教有伊斯兰教基督宗教(新教、天主教)、佛教道教中国民间信仰印度教,以及传统的自然宗教

居民

马来群岛的主要居民似乎是从东南亚及南亚大陆移来的。在本地区的原始居民中有矮黑人(Negroid),亦称尼格利陀人(Negritos)。他们被约在四千年前开始从亚洲大陆入境的原古马来人英语Proto-Malay所取代或吸收,原古马来人带来水稻种植与家畜饲养技能。约在公元前3世纪从东南亚来的马来人接踵而至,散布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各地,他们然后又被继来的民族如孟-高棉、泰、缅人挤出亚洲大陆马来半岛除外)或吸收掉。马来群岛的马来族系后来又同阿拉伯人印度人华人有小规模的混合

马来群岛居民讲多种语言,属于马来-波里尼西亚语系,亦称澳斯特罗尼西亚诸语言(Austronesian languages)。现代居民的多元文化主要是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宗教佛教文化作用的结果。

经济

农业

农业为本地区的首要经济活动。大部分居民是农民,直接或间接以农为生,农业经济多种多样,大多数农民是自给性的稻农,种植水稻,有时也以玉米类或木薯作主粮。本区域的集约稻作区出现在河流谷地三角洲沿海沼泽带的肥沃冲积土上,而甘蔗干、香料橡胶烟草植物纤维经济作物也有小农种植。种植园生产价值高的出口品橡胶棕油剑麻金鸡纳霜奎宁)和茶叶,还有咖啡烟草干。山区游耕农在高坡上种植山稻和玉米畜牧业规模小,除印度尼西亚东部群岛外,很少大群饲养。一般经常饲养的大牲畜水牛黄牛,用动物是本地区农业的基础。

天然资源

森林提供有价值的资源,如木材树脂条及其他林产品。木材出口对于婆罗洲苏门答腊欠发达经济特别重要。

矿业

本地区大部分所在的巽他陆棚是世界上高度成矿带之一,富含,还有广泛分布的石灰岩萤石高岭土石膏、泥灰岩、硅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相继独立,不仅加强传统采矿业,并开发过去未曾普遍开采的各种矿产,如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铝土、石油矿区分布在文莱婆罗洲东部等处,铝土则产于印度尼西亚矿产开发影响当地景观,也促进都市交通发展

工业

虽然本地区不是世界大贸易集团之一;但这里占世界天然橡胶出口量的一半以上和的出口量1/3左右。印尼只有1/7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制造业,其馀国家则占到10∼25%。乡村工业橡胶棕油的初加工、小规模碾米、砖瓦业。城市工业有大规模碾米橡胶二次加工、炼锡和纺织,还有玻璃肥皂香烟及其他消费品制造业

历史

马来群岛历史(马来语Sejarah Nusantara) 通常被分成史前时代,佛教–印度教时代,伊斯兰时代和殖民时代。

史前时代

第一批智人大约在70000-60000年间来到努山塔拉,约在公元前2500和1500年今中国南方的原始马来人陆续来到了马来群岛,并与当地土著通婚形成今印尼马来西亚的主体民族马来人。他们已经拥有种植的技术并精于航海,公元后印度人则带来了先进的政治制度。

佛教-印度教时代(0-1500年)

也被叫做黑暗时代,印度商人在公元前带来了印度教。第一个印度教王国jawa dripa印度尼西亚语jawa dripa大约在公元前两百年建立,但是从东加里曼丹省出土的石碑铭文来看,这个时间可能可以提前到公元前四百年的古泰国。 公元7到13世纪,三佛齐统一了苏门答腊到瓜哇岛的大部分地区,除了在1017年被朱罗王朝入侵外,三佛齐长期统治着努山达拉,直到14世纪被满者伯夷取代,三佛齐毁灭后,部分皇室逃到马来半岛并建立马六甲王朝,也是在14世纪伊斯兰教开始在马来群岛传播

伊斯兰教时代(1500年-现在)

也叫做光明时代,马六甲王朝在第二任君主伊斯干达沙时代改信伊斯兰教,随后成为伊斯兰在马来群岛的传播中心,在马六甲陷落则转移到了亚齐到14世纪末除菲律宾峇厘岛和其他小部分地区外,整个努山达拉都信仰了伊斯兰教,满者伯夷在取代三佛齐后进入了顶峰,但在最贤明的哈亚·乌鲁克Hayam Wuruk马来语Hayam Wuruk死后国家变陷入内战,并失去了大量外围的附庸国,而且明朝在郑和下西洋后也开始支持马六甲王国以对抗满者伯夷。殖民时代后这里变诞生了马来西亚印尼文莱新加坡东帝汶五国,印尼刚独立时曾试图统一马来群岛。

殖民时代

殖民时代始于1511年马六甲陷落于葡萄牙人,1521年麦哲伦将宿雾纳入西班牙帝国1684年英国吉打苏丹国手上得到槟城威省1824年英荷条约划分了马来群岛的势力范围,在加上西班牙菲侓宾和葡萄牙东帝汶现代马来群岛的国界就此定下,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人击败欧洲殖民者,控制马来群岛大部分地区,这个时期激发了民族主义的成长,战后英国及荷兰曾经尝试继续维持殖民统治,但该区的民族都争取独立。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