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衔堂区(拉丁语:Titulus cardinalitius)是被分配给一位司铎级枢机,使之在名义上担任这个堂区的主任司铎(或称“本堂神父”)之从属于罗马教区的堂区,若是被分配给执事级枢机的话,则会转变成领衔执事区[1]。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9月20日) |
历史
在最早期罗马城内的地下教会,教宗会把罗马城分成多个堂区 (Titulus)方便管理,根据《教宗名录》教宗法比盎有将其辖下的司铎派遣到各个Titulus负责教务。[2][3]而这些司铎也组成了初期的罗马教区圣职团,也就是今日枢机团最早的前身。
这些分驻于罗马教区各堂区的神父由于职务的关系,需要辅佐罗马主教(即教宗)举行仪式,因此逐渐拥有在各场合代表教宗或是担任教宗的顾问等重要职责。这些人数随时代变动的一众司铎,尔后与罗马郊区七个大教区的主教及驻于罗马教区内的执事和形成名为枢机团的教宗顾问团。自1059年开始教宗尼各老二世把选举教宗的权力交给主教级枢机,而教宗亚历山大二世则将司铎级和执事级枢机也纳入选举团中[4]。此后,枢机在天主教会圣统制内逐渐具有了更普面的意义,而不是仅限于在罗马教区内事务上辅佐教宗。
随着基督教会的散播扩展及全球化,这些荣誉性的枢机头衔逐渐开始授予罗马教区以外的神职人员。但由于基督教会始终历史上是起源于罗马城内,出于历史传统的缘故,教宗任命司铎级和执事级的枢机时都会象征式地顺便授予罗马教区内主管一个区域(主教大教区、司铎堂区或执事区)的荣誉名衔,以使他们可在名义上隶属罗马教区的圣职团[1],而原本的Titulus也被用来专指枢机的领衔堂区了。[5]
制度
无论是司铎级或执事级,今日所有的枢机都会和他被授予的领衔堂区或执事区保有一定的联系,虽然他们并不会直接管辖该堂区,如干涉其事务或财政等[6],但是该堂区圣堂内会挂上该位枢机的牧徽或照片以示尊敬,表示他与该圣堂的关联。而该位枢机的任命仪式亦必须在其被授予的堂区之教堂内举行[1]。
现存的领衔堂区有143处[7],领衔执事区则有69处[8]。
相较于司铎级枢机被交托领衔堂区,主教级枢机则被授予罗马近郊的七个教区的作为领衔教区,其中首席枢机以奥斯底亚教区为衔,并兼任他被选为首席前所领的教区衔,因此实际上领罗马近郊主教区头衔的枢机只有六位。至于以东方礼的宗主教的身份而被拔擢为枢机者为主教级枢机则是枢机团中的特例,直接以其所管辖的教区作为头衔[1][9],现在有3位[10]。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