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前龙属(属名:Antetonitrus)是蜥脚下目恐龙的一属,生存于早侏罗世的非洲南部。牠是四足的草食性恐龙,与其他蜥脚下目的近亲相比,体型较小型。但是,雷前龙在其生活的环境仍是最大型的生物,约有10米长及体重2公吨,仍然有一些原始的适应演化特征,可用前肢来抓东西,而非单纯支撑身体。
命名
于2003年,澳洲的蜥脚形亚目专家亚当·耶茨(Adam Yates)与南非的詹姆斯·基钦(James Kitching)共同命名了雷前龙。这个名字是由拉丁文的“ante-”(意即“之前的”)及“tonitrus”(意即“雷”)而来的,是指牠们的生存年代比其他蜥脚下目更早,尤其是雷龙。当时雷龙尚被认为是迷惑龙的异名,但此名却比迷惑龙更常被使用,而一般大众也多以雷龙一名来通称蜥脚下目恐龙。雷前龙目前只有一个种,巨脚雷前龙(A. ingenipes),种名是由拉丁文的“ingens”(意即“巨大”)及“pes”(意即“脚”)组成,因为牠是前脚只用来支撑的蜥脚类恐龙。
化石
1981年,基钦在南非自由邦省发现雷前龙的正模标本(编号BP/1/4952),这批化石被存放于南非金山大学普莱斯研究所(Bernard Price Institute,现已改为演化研究所),并被标名为优肢龙。但耶茨后来辨认出牠们是另一种未被描述的恐龙,并于几年后发表研究。正模标本包含了几块脊椎,以及很多前后肢的骨头,这些化石被认为来自于同一个体。另外,有五块较小型恐龙的四肢骨头,被认为可能是属于雷前龙。
雷前龙有几种特征使牠较接近蜥脚下目,但仍然保有原始特征。不像其他的小型祖先,雷前龙主要以四足方式移动。与其他早期生物相比,雷前龙的前肢与后肢比例更长,而手腕骨亦较宽、厚,可以支撑重量。拇指是灵活的,能做出相对于其他指的动作,因此能与手掌抓东西。在更为进化的蜥脚下目恐龙,手腕骨都是大而厚的,手掌只能朝下,用以支撑身体,而不能抓取东西。
一个2003年的分支系统学分析认为雷前龙是基础蜥脚下目恐龙,位于较衍化的伊森龙或火山齿龙,以及较基础的近蜥龙或黑丘龙之间。背椎非常似来自南美洲的莱森龙;四肢骨则类似另一种生存于三叠纪南非的贝里肯龙,体型巨大。但是,这些恐龙都没有包括在该分支系统学分析中,因为牠们本身的研究都不甚清楚[1]。
目前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早期的蜥脚下目及牠们的基础蜥脚形亚目近亲,这是由于当时各大洲属于同一个盘古大陆,牠们分布于整个世界性的地域。
参考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