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藏(梵语:Kṣudraka-piṭaka),是经藏中除四阿含外的诸类杂经[1],以偈颂为主[2][3],又称少分阿含杂类阿笈摩(梵语:Kṣudrakāgama),南传上座部称为小部(巴利语:Khuddakanikāya)。

定义

法藏部化地部大众部律藏中,记载第一次集结集出杂藏,为经藏五阿含中的一部,是以偈颂为主的诸类杂经,包含[1][3][4][5][6]

说一切有部的《顺正理论》指出杂藏是经藏的差别(意为杂藏是经藏同类衍生而有别异),三藏是经藏、律藏、论藏,不在三藏之外别立杂藏[8]

大唐西域记》、《三论玄义》记载大众部传说大迦叶尊者发起第一次集结时,无法参与的大众,于窟外集结集出“经律论三藏以及杂集藏、禁咒藏”,将杂藏别立于三藏之外。《增壹阿含经·序品》在三藏外别立杂藏[9]。其注释《分别功德论》解释杂藏为“非一人说:或佛所说、或弟子说,或诸天赞诵,或说宿缘、三阿僧祇菩萨所生,文义非一,多于三藏,故曰杂藏”,将义深玄邃、述说菩萨乘方广经,别立为菩萨藏,计为五藏。

大智度论》同时记载三藏和四藏之说,杂藏是四种法藏之一[10][11]。《成实论》既称三藏,亦列名“修多罗(经藏)、比尼(律藏)、阿毘昙(论藏)、杂藏、菩萨藏”。

历史

杂藏主要是来自偈颂(歌咏)等文类的经典集合。十二分教修多罗大多已集结至四阿含内,而其余未入四阿含的佛语,或是佛所说偈、或是弟子所说偈、或是诸天赞诵、或说过去因缘、或是菩萨本生,因为文义繁多不一,就集为杂藏[3][1][4][5]。《俱舍论》等称为少分阿含、杂类阿笈摩[12][13]南传上座部称为小部、小尼迦耶[14]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大智度论》,所记载的第一次集结,未提到杂藏,只记载四阿含集为经藏[15]。不过,说一切有部仍然有杂藏部类,只是未必与三藏等量齐观[6]。印度发现的梵文本《俱舍论》中提到 Kṣudrakāgama 的称呼 ,引用了“为波遮利/婆拕梨(Badarī)婆罗门所说偈”[16][17][12][18]说一切有部经量部文献也经常提及《忧陀那》等被归为杂藏的经典,显示在说一切有部与经量部中保有自己的杂藏[19][20][21]。在1961年出版了在土耳其斯坦发现的梵语《长老偈》残叶,属于说一切有部的传统[22]

杂藏的内容有古有新。小部《经集》中的〈犀角经〉、〈牟尼经〉是有名的偈颂,在不同部派中都有提到,据信应该来自很古的时代[23];但也有部派佛教时期才编入的著作,不能一概而论[24]

汉传大藏经的杂藏,是从不同部派中分散译出。法义偈颂类的,如《法句经》、《出曜经》、《本事经》、《义足经》、《天请问经》[25]等。法义偈颂类的诸偈颂,又或见于经律论三藏,为其引用,如《瑜伽师地论》的体义伽他。因缘故事类的,如《鬼问目连经》[26]、《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兴起行经》、《太子慕魄经》、《太子须大拏经》、《金色王经》、《生经》、《辟支佛因缘论》[27]等 。此类别的故事,亦见于《六度集经》、《菩萨本生鬘论》、《菩萨本行经》、《菩萨本缘经》、《撰集百缘经》、《贤愚经》、《杂宝藏经》、《中本起经》、《过去现在因果经》、《佛本行集经》等本缘部经及律藏中讲述过去因缘的段落。阿毗达磨等论书类的,如《阴持入经》、《那先比丘经》、《惟曰杂难经》[28]等。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