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雅科夫·特里亚皮岑(俄语:Яков Иванович Тряпицын́,1897年4月25日—1920年7月9日)全名雅科夫·伊万诺维奇·特里亚皮岑是一名苏俄时期的军事指挥官,他在1920年指挥发动庙街事件大屠杀。

事实速览 雅科夫·特里亚皮岑, 出生 ...
雅科夫·特里亚皮岑
Thumb
1920年,特里亚皮岑
出生(1897-04-25)1897年4月25日
俄罗斯帝国弗拉基米尔省穆罗姆县俄语Муромский уезд萨瓦斯列伊卡俄语Саваслейка
逝世1920年7月9日(1920岁—07—09)(23岁)
[注 1]
远东共和国滨海边疆州克尔比(今波林娜·奥西片科村俄语Село имени Полины Осипенко
效命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远东共和国
军种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陆军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苏俄红军
远东共和国 远东共和国人民革命军
服役年份1916–1920
军衔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陆军少尉俄语Прапорщик
苏俄红军游击队指挥官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苏俄红军方面军指挥官
远东共和国 远东共和国方面军指挥官
统率 苏俄红军游击队派遣分队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苏俄红军庙街方面军
远东共和国 远东共和国鄂霍次克方面军
参与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俄国内战
获得勋章圣乔治十字勋章英语Cross of St. George三级
圣乔治十字勋章四级
圣乔治勋章俄语Георгиевская медаль四级
配偶妮娜·列别杰娃[注 2][1]
关闭

生平

特里亚皮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俄罗斯帝国陆军少尉俄语Прапорщик,曾两次获得圣乔治十字勋章英语Cross of St. George与一次圣乔治勋章俄语Георгиевская медаль。1918年夏天,因为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的签订而复员。回到俄罗斯后,他加入赤卫队。1918年6月至10月,他到萨马拉参与镇压左翼叛乱。同年秋天,被派到西伯利亚的东部战线。在俄国内战期间,他活跃于西伯利亚和远东共和国

庙街事件

1920年1月,特里亚皮岑发动庙街事件,他的游击队用剑与斧头残酷屠杀庙街的日本人与日本军队还有当地的俄罗斯居民,受害者不分男女老幼还有妇女与婴儿甚至是当地政府官员以及俄国白军的支持者,如同俄罗斯其他各地的红色恐怖,整座城镇变成人类屠宰场,屠杀手段包含虐待甚至是强奸,以及丢进河里活活淹死,几乎屠杀庙街的所有人口,整座城镇几近灭绝,屠杀手段非常血腥,而且抢劫掠夺城镇居民的财物与黄金。

日本政府得知后全国哀悼,帝国议会召开一次庙街事件的特别会议,而且向苏俄政府表示强烈抗议,进而占领库页岛北部区域,直到1925年与苏联政府签订日苏基本条约

死亡

最后游击队不敌日本军队强大攻势,特里亚皮岑撤退到柯比村,多数人员与游击队乘坐蒸汽船撤离,其余人员步行通过针叶林,特里亚皮岑在撤退前实行焦土政策,烧毁庙街整座城镇,也枪杀剩下的日本人与俄罗斯公民,还有持反对意见的苏俄共产党人也被枪杀。撤退到达柯比村,安德烈耶夫·伊凡·季霍诺维奇[注 3]领导叛变,逮捕特里亚皮岑与他的支持者,召集红军代表与柯比村民一同召开审判法庭,称为“第103号审判”[注 4],随后他与21名游击队成员,包含他的怀孕妻子担任游击队参谋长的妮娜·列别杰娃也站在他的旁边,总计23人一同被枪决,还有33人逮捕入狱,其余被逮捕的人员最后释放。

第103号审判法庭代表苏俄政府指控他的罪名有“独裁、反革命、滥用权力、处决苏俄共产党人、谋杀平民,以及违反苏俄政府的政策,不断破坏共产主义制度的公信力,打击苏俄政府权威,处以死刑”[2]

评价

  • 他是克鲁泡特金的信徒,一名激进的无政府共产主义者,他相信只要经由革命来建立自由公社的联盟,也就是暴力推翻政府与破坏私有财产。
  • 他反对建立远东共和国(缓冲区,苏俄与日本之间的一个缓冲国家)而且主张持续对抗日本军队。他给列宁的电报内容表示“建立缓冲区是愚蠢的决定”,甚至向伯力革命指挥部表示“将坚持前线,反对缓冲区”[3][1]

注释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