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隶书为秦书八体之一[1],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风格,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相传起源于秦朝,相传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变,是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大约发生在秦汉之间,是汉字发展的转折点,对后世的汉字有很大的影响。中国文字在小篆以前仍然遵从“六书”造字原则,汉隶则不再遵守“六书”原则,自行变化造形[2]。现代的楷书和行书写法绝大部分和隶变之后相差不远。
过去一般认为隶书之由来为“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但近来指出“隶”字亦有“附属”的含意,可能意旨其为篆字之衍生。今之楷书也称“今隶”或“隶书”[3]:79[4]。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汉字从小篆到隶书的演变过程称为“隶变”,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逐渐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因为在竹简、木简(简牍)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传说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狱吏程邈整理的新字体,并将其命名为“隶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嬴政妄改文字后,汉朝恢复和发掘传统文字的历史 :“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时,征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盖文字者…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也有人认为,作为秦国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例如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5]。
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孙畅之所言,指临淄人发掘古冢,得到称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铜棺,上面只有三个是古字其余与隶书同,可证隶书非始于秦朝[6]。北宋《宣和书谱》更据此推论胡公先始皇时已四百余年,怀疑隶书与篆籀相生,只是未通行于当时,搞不好是程邈知此体,就自作一家上奏朝廷来解云阳之难,否则隶书怎会在胡公之棺出现[7]。近年出土《青川木牍》、《天水放马滩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等,至少证明战国后期的秦国已有隶书雏形。[8][9]
西汉初期仍然沿用秦隶的风格,到新莽时期开始产生重大的变化,产生了点画的波尾的写法。到东汉时期,产生了众多风格,并留下大量石刻。《张迁碑》、《乙瑛碑》、《曹全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隶书主要有五句口诀,即
“蝉头雁尾,
衡平竖直,
一波三折,
蝉不两设,
雁不双飞。”
行笔的时候,将笔锋有重处进行逆锋后斜笔。行笔重处即“蚕头”,在收笔时候的斜锋处,由于形似大雁的翅膀。因此也故名“雁尾”。
书写隶书的时候,需注意笔划。例如写“一”字的时候,先逆锋行笔,再慢慢弯曲笔刃后上提收笔。即“一波三折”。
与楷书不同的是。写一个字的时候,须注意不要二次重复开锋与重笔。即“蝉不两设,雁不二尾”。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