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眠巴利语Anusaya梵语anuśaya),又译为使使烦恼佛教术语,“烦恼”之异名,但烦恼的意涵较广(包含烦恼现行与烦恼随眠,但通常多指烦恼现行),随眠则只限定在为现行的烦恼,潜伏在内心深处如影“随”形,幽微难知如“眠”,故称为“随眠”。

随眠是所有表层烦恼之根源。随眠可分为“贪随眠”“瞋随眠”“痴随眠”,它是心的内在习性,潜伏于意识流中,一旦有外境的刺激,例如:碰到可意者,则贪随眠即生起,碰到不可意者,瞋随眠即生起。根据十二因缘的理论,“感受”是“贪”生起的直接原因(近因),因此,唯有透过四念住,尤其是受念住的练习,才能逐渐摆脱对“苦受”以瞋反应,对“乐受”以贪反应的习性。

随眠的断除

随眠根深蒂固,都不能克制它,只有靠内观智,才可以发现并灭除之,按南传佛教的观点,三果阿那含彻底灭除瞋随眠和大部分的贪随眠,四果阿罗汉完全灭除剩下的贪随眠和所有的痴随眠。

随眠种类

依《显扬圣教论》所说烦恼随眠共有二十种:

  • 一不定地随眠
  • 二定地随眠
  • 三随自境随眠
  • 四随他境随眠
  • 五被损随眠
  • 六未被损随眠
  • 七随顺随眠
  • 八不随顺随眠
  • 九具满随眠
  • 十缺减随眠
  • 十一可害随眠
  • 十二不可害随眠
  • 十三增上随眠
  • 十四平等随眠
  • 十五微薄随眠
  • 十六有觉随眠
  • 十七无觉随眠
  • 十八生多苦随眠
  • 十九生少苦随眠
  • 二十不生苦随眠[1]

比较烦恼现行的种类亦有二十种:

  • 一随所欲缠现行。谓在家者。
  • 二不随所欲缠现行。谓出家者。
  • 三无所了别。谓处恶说法者。
  • 四有所了别。谓处善说法者。
  • 五互增上。谓贪等行者。
  • 六皆平等。谓等分行者。
  • 七微薄。谓薄尘行者。
  • 八外门缠现行。谓未离欲者。
  • 九内门缠现行。谓由世间道离欲者。
  • 十增上缠现行。谓诸异生。
  • 十一失念缠现行。谓诸有学。
  • 十二分别缠现行。谓坚执著者。
  • 十三俱生缠现行。谓不坚执著者。
  • 十四观察现行。谓憙观察者。
  • 十五不自在现行。谓睡眠者。
  • 十六自在现行。谓觉悟者。
  • 十七不可救现行。谓无涅槃法者。
  • 十八可救现行。谓有涅槃法者。
  • 十九取相现行。谓寻思彼随法而取相貌者。
  • 十不取相貌现行。谓不寻思彼随法不取相貌者。[2]

十使

天台宗以烦恼得去的难易渐迅而细分为五钝使(思惑):贪、嗔、痴、慢、疑。五利使(见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合称十使,利钝之分在于难易,利者易生易断,钝者渐生难断,属于集谛

参考

  • 烦恼差别[3]
  • 烦恼随眠 v.s. 烦恼现行[4][5]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