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魅(英语:disenchantment),或称“除魅”,在社会科学中是指在现代社会消去神秘主义(魅惑力)的表面并把文化合理化,这个概念最初由马克斯·韦伯借用弗里德里希·席勒[1]的理论来描述现代化、官僚化的世俗西方社会,在这种社会中自然理解能力比信仰更有价值、过程都以合理的目标为方向,与韦伯所说的“这个世界上遗留着好的迷人的花园”[2]的传统社会相对立。
| 此条目需要 精通或熟悉文学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21年10月28日) |
“祛魅”和“复魅”的概念,在西方后现代哲学著作中使用的比较多,但学术界没有公认准确的定义。“祛魅”有时也称为“除魅”,是指剥去附着在事物表面上的那层虚假的东西,即“魅”;“复魅”有时也译为“返魅”,是主张返回事物的自然状态,恢复事物的本来面貌。
- 韦伯对祛魅过程的正面评价和反面评价[3],占据了法兰克福财经管理大学的关于启蒙运动中自我毁灭因素的考试[4]。
- 哈贝马斯随后努力为祛魅的表面寻找现代性的积极基础,甚至有时欣赏韦伯对世俗社会建立时代的认知,这仍然是“死去的宗教信仰的鬼反复出现”[5]。
- 祛魅凭借在流行中被攻击和衰退的促进集体认同感的仪式信仰的引导结构、机构,与去神圣化的概念有关。根据亨利·休伯特和马塞尔·莫斯的理论,献祭仪式涉及两个过程:神圣化和去神圣化。第一个过程赋予了对神圣内容的世俗化提供—献祭—提供了神圣世界与世俗世界之间的交流。一旦实行了献祭,仪式必然会为了在合适的地方返还神圣和世俗而变得非神圣化。[7]
- 祛魅运作在宏观层次上,而不是在上面描述的微观层次上。它也凭借首先需要神圣化的混沌的社会因素来继续以知识作为他们的解药。因此祛魅能够与涂尔干提出的“失范”有关。[7]
- 近年来,韦伯的范例受看到“复魅”过程在祛魅旁边运作的思考者的挑战[8]。因此,“魅”被用于在根本上改变低价服务工作的被体验[9]。
- 荣格考虑用符号为精神上从复魅世界的无意识返回提供一种方法[10] - 发现神话的方法,一旦提供了全体感觉,通过一个祛魅新式[11]。
- 英国社会学家Leo Ruickbie以在现代魔术实践者演示复魅的新异教社区的研究为基础进行表演。同时使用定性参与分析和定量调查分析,他能够论证一个范围内的反复迷人的特征符合韦伯理论的那些推测。[13][14]
Weber, Max.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 [宗教社会学]. 1971: 270 [1920].
Embree, Lester (编). Schutzian Social Science. 1999.
Landy, Joshua; Saler, Michael (编). The Re-Enchantment of the World: Secular Magic in a Rational Age [世界的复魅].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Endrissat, Nada; Islam, Gazi; Noppeney, Claus. Enchanting Work: New Spirits of Service Work in an Organic Supermarket [迷人的工作:在一个有机超市中的服务工作的新精神]. Organization Studies. 2015, 36 (11): 1555–1576. ISSN 1741-3044. doi:10.1177/0170840615593588.
Casement, Ann. Who Owns Jung? [谁拥有荣格]. 2007: 20.
Leo Ruickbie《The Re-Enchanters: Theorising Re-Enchantment and Testing for its Presence in Modern Witchcraft》
Leo Ruickbie《Weber and the Witches: Sociological Theory and Modern Witchcra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