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大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关山大圳为台湾台东县关山镇境内的一座灌溉水圳系统,该圳最早于公元1907年(明治40年)由当地住民所开凿,并引水自卑南溪上游进水口位于初来桥下方。
沿革
公元1907年由台湾西部往台湾东部开垦的汉人引卑南溪水开设里垄圳,是为最初的关山圳,灌溉农地约30公顷,但因所处地带时常和原住民发生冲突,两年后放弃里垄圳的管理使用。[1]
日治时期大正4年,1915年后,台湾总督府对当地原住民的管理渐趋严格,并正式接管当时已遭放弃的里垄圳,外来移民增多,公元1923年里垄圳公共埤圳成立,1941年改为关山水利组合。[1]
民国37年,关山镇前镇长曾玉仑当时担任关山农田水利会会长,争取兴建大圳,希望借由水圳的开辟,将关山地区的荒地化为良田。由前台湾省水利局斥资兴建,自卑南溪初来段引水,并以日治时期的里垄圳为基础重建。[1]
工程自民国37年7月正式动工开凿,历时10年,于民国47年10月10日全面完工,圳道主干线全长20公里,17条支线,排梳型圳系,灌溉面积2,874公顷,,并改善因卑南溪湍急溪水易冲毁圳道的缺点,是台湾东部地区第二大的水圳。[1]
1 sources
设施
2 sources
自1999年(民国88年)关山圳开始绿化,在上游四公里导水路旁的管理道路两侧栽植枫树后,新武吕溪初来段右岸出口的关山圳砂池周遭便建起假山、双并式凉亭.戏水池和戏水空间做为进水口水利公园。[2]
1 sources
为解决关山大圳淤沙问题,提高大圳的输水功能,增加灌溉效益,及防范山洪暴发所挟带的大量砂石流入渠圳干道,于1989年(民国78年)台湾省政府拨款兴建沈砂池获得补助款新台币3220万元,建造沈砂池及其周边设备,并于同年5月完工启用。为加强水土保持及水资源涵养效能,于1999年(民国88年),由经济部水资源局再拨款补助新台币500万元,整治沈砂池周边环境。[3]
1 sources
纪念碑
2 sources
- 由关山镇公所设立
记载关山大圳兴建的缘由、过程及其效益。[4]
- 由台东农田水利会设立
记载关山大圳兴建的缘由、过程及其效益。[4]
- 由海端乡公所设立
初来抗日纪念碑位在海端乡初来部落关山大圳进水口水利公园,为纪念布农族族人在日治时期抗日的英勇事绩,与拉玛达星星纪念公园和逢坂抗日纪念碑,同为海端乡境内纪录布农族抵抗日本殖民统治的三大纪念设施。[4]
1 sources
- 由当地住民设立[5]
因新武吕溪年年溢涨,导致无法拓地。为防治洪水泛滥,于1923年(日治大正12年)以及1937年(日治昭和12年)分别兴建了里垅一号、二号堤防。 而在兴建堤防之后,居民担心溃堤,北庄乡民提议求神庇祐,求符签、取灵石,并请一道士画五雷符一符,刻于石碑之上,竖于新武路驿东方50米溪岸,以镇煞制水,是为五雷镇水碑。 [5]
镇水碑立碑时间说法有二,一为1923年(日治大正12年)一号时堤兴建后所立;一为一号石堤兴建前。据当地居民叙述此碑原立于一号石堤南侧的聚落,当时石堤尚未兴建,待一号石堤筑毕,才迁至堤上,而第三次迁移至现海端车站后方,最后才迁至二号堤上。故此碑因是立于1923年(日治大正12年)以前。
1968-1973年间(民国57年至62年),因台风多次来袭,而导致堤防溃决,德高及新福一带饱受水患,而后村民灾后复耕,由一新福里里长提议特向丰泉里代天府五府千岁求乞符签,并致富里鳌溪取观音石,刻“泰山石敢当”一座,并于1974年(民国63年)5月端午节时连同旧设“五雷镇水碑”一同迁设至海端二号石堤上。[5]
1 sources
周遭景点
- 关山亲水公园
- 关山自行车步道
资料来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