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镫骨(stapes /ˈsteɪpiːz/、stirrup)是中耳的一块听小骨,存在于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这块骨头形如马镫,贴在卵圆窗上,负责将声波震动由此处传送至内耳。镫骨是人体最小且最轻的骨头,其英文名称“stapes”即为拉丁文的马镫。
镫骨是中耳三块听小骨中的最后一块,以环形韧带和卵圆窗相连。它状似马镫,足板(即底部)座落于卵圆窗,头部和砧骨形成关节,头部和足板间以前脚和后脚连结[1]:862。镫骨和砧骨间则为砧骨镫骨关节[2]。镫骨是人体最小的骨头,大小约3 x 2.5毫米,头部到足板的轴较长[3]。
镫骨发育自第二咽弓,在胚胎发育第6-8周逐渐成形。胚胎时期人体具有镫骨血管,为耳后动脉的分支,但之后会退化,因而形成镫骨中央的孔洞[2][4]。
相较于其他骨头,不同种族的人们镫骨尺寸差异较小[5]。 约0.01-0.02%的人镫骨血管没有退化,而持续留存于中央孔洞[6],他们有可能因此听到脉搏,但也可能完全没有症状[7]。有些人则完全没有镫骨,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8][9]:262。
镫骨是哺乳动物三块听小骨的最后一块。在非哺乳类四足动物,和镫骨同源的骨头是它们唯一的听小骨,称为耳柱骨;然而也有人用镫骨来描述爬虫类的听小骨。两生类的耳器具有五块软骨,镫骨和其足板分别对应到中拨部(pars media plectra)和内拨部(pars interna plectra)[注 1];镫骨和其同源构造最初由鱼类的舌颌软骨演化而来,属于鳃弓的一部分,用于支持气门或下颌(依种类不同)。[2][11]:481–482
镫骨位处砧骨和内耳之间,负责将来自砧骨的震动传到卵圆窗;卵圆窗是通往内耳的通道,有一层膜分隔内耳和中耳。由于镫骨足板和卵圆窗的面积比鼓膜小很多,因此能增加中耳对内耳的压力,克服卵圆窗传递声波时面临的阻抗。[12]:289
镫骨肌附着在镫骨颈上,负责维持镫骨的稳定,由颜面神经支配。镫骨肌收缩将使镫骨较不易震动,从而防止过强的声音对内耳造成伤害。[1]:861–863
耳硬化症是一种先天性或自发性的疾病,患者内耳发生异常的骨质重塑,造成镫骨黏着在卵圆窗上,丧失传递声音的能力,导致患者传导性耳聋。临床上约有1%的人患有耳硬化症,但在多数案例中不会产生可察觉的症状。青少年和妇女有较高的耳硬化症发生率[13]。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两种,镫骨切除术将镫骨移除后换上人造镫骨;镫骨足板造孔术则在镫骨足板(即底部)打一个小洞,然后将义肢插入洞中[14] :661。若患者的镫骨血管没有退化,手术会变得更复杂;镫骨足板纤维化或阻塞性耳硬化等因素也会使手术难度增高[6][9] :254–262。目前普遍将先天性中耳缺陷分为四型,和镫骨黏着相关的第一型和第二型就占了超过一半[15]。
砧骨镫骨关节不连续(Incudostapedial discontinuity)是指砧骨和镫骨没有接触,导致震动无法传递,但此症状通常是因为砧骨长突毁损或骨质吸收造成。手术可使用自体移植的骨头或义肢来传递震动,绕过锤骨砧骨关节,使锤骨的震动能直接带动镫骨;在较轻微的患者中也可以打入骨水泥,让听小骨间重新接触。[16]
一般认为镫骨是拿坡里大学的乔望尼·英格拉西亚教授于1546年所发现[17],相关描述见于英格拉西亚的《解剖纪事》[注 2],这本书在他逝世后才于1603年出版;但西班牙解剖学家佩德罗·希梅诺(Pedro Jimeno)于1549年发表的《医学对谈》[注 3]中也描述了镫骨,因此最先发现镫骨的人是谁仍存有一些争议[18]。镫骨因状似马镫而以此为名,其英语名称“stapes”即为拉丁语的马镫,由于早期使用拉丁语的地区还没有马镫,该字可能是中世纪才出现的晚期拉丁语词汇,来自古典拉丁语的“站(stapia)”[1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