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拉龙学名Koolasuchus)又称酷拉螈科尔鳄,是已灭绝的大型离片椎目两栖动物模式种科氏酷拉龙K. cleelandi)于1997年命名。 化石发现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包括颅骨碎片、脊椎骨、肋骨及胸带,年代可追溯至1.2亿年前的白垩纪阿普第期,是已知的离片椎目中存活到最后的种类。2022年1月13日,科氏酷拉龙最终获认是代表维多利亚州的州级化石[1]

Quick Facts 科学分类, 模式种 ...
酷拉龙属
化石时期:白垩纪阿普第期
Thumb
复原图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目: 离片椎目 Temnospondyli
科: 小嘴螈科 Chigutisauridae
属: 酷拉龙属 Koolasuchus
Warren et al., 1997
模式种
科氏酷拉龙 K. cleelandi
Warren et al., 1997
Close

描述

Thumb
参考铁面螈属英语Siderops复原的酷拉龙与人类的体型比较图
Thumb
正在吞食雷利诺龙的酷拉龙

酷拉龙属于大型的水生离片椎目物种,体长可达3米(9.8呎),体重则可达500千克(1,100英磅)[2][3][4]。牠们与其他小嘴螈科物种一样,具有宽而浑圆的头部,颅骨后方的板状骨上也有角状的突出[5]。虽然并未挖掘到完整的颅骨,不过依据目前所取得的样本,推估其头颅长度可达65厘米(26吋)[6]

生态学

Thumb
酷拉龙游行于溪流之中

酷拉龙生活在白垩纪早期澳大利亚南部的裂谷地区,当时的南澳位于南极圈内,属于中生代气温较低的地区。酷拉龙可能生活在水流急湍的溪流当中,生活模式类似现存的鳄鱼大鲵。虽然真鳄类及其近亲在白垩纪早期时已十分普遍,不过在1.2亿年前的澳大利亚南部却没有分布,推测是由于当时该地区仍属于气温较寒冷的地带。在1.1亿年前,根据恐龙湾的化石纪录推测,该地的气温上升使鳄鱼得以进驻南澳的水域,进而导致酷拉龙绝种[7]

相关影片

酷拉龙出现在1999年上映的BBC 系列纪录片《与恐龙同行》的第五集中,通过电脑成像电动木偶技术英语animatronics重现。其被描述为是一种伏击性的掠食者,以小型恐龙和鱼类为食;冬季时在森林深处的池塘冬眠,并在春季移动到河川里活动[8]。 2000年上映的电影《恐龙》中,未孵化的禽龙艾力达漂流在河水中遇见酷拉龙。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