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宁-克鲁格效应(英语:Dunning-Kruger effect),简称邓克效应达克效应(DK effect),亦有人称井蛙现象,是一种认知偏差,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美国康乃尔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邓宁贾斯汀·克鲁格将其归咎于元认知上的缺陷,能力欠缺的人无法认识到自身的无能,不能准确评估自身的能力。他们的研究还表明,反之,非常能干的人会低估自己的能力,错误地假定他们自己能够很容易完成的任务,别人也能够很容易地完成。[2]但能力欠佳的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并不比能力较佳的人高。[3]邓宁和克鲁格于1999年在实验中首次观测到此认识偏差,他们通过对人们阅读驾驶、下棋或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发现:

  1. 对特定任务不熟练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准,但他们自我能力的评估仍然会低于能力强的人;[来源请求]
  2. 对特定任务不熟练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准;[来源请求]
  3. 对特定任务不熟练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来源请求]
  4. 如果对特定任务不熟练的人能够经过恰当训练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准,他们最终会认知到且能承认他们之前的无能程度。[来源请求]
显示自我感知和实际表现的差异的图表
大学考试中平均自我感知表现和平均实际表现之间的关系。[1] 红色区域显示出低绩效者有高估自己能力的倾向。尽管如此,低绩效者的自我评估还是低于高绩效者。

邓宁和克鲁格认为这种效应是由于能力欠缺者的内在错觉和能干者对外界的错误认知:“无能者的错误标度源自于对自我的错误认知,而极有才能者的错误标度源自于对他人的错误认知。”[2]

在流行文化中,邓宁-克鲁格效应经常被误解为低智商人群的普遍过度自信,而不是对特定任务不熟练的人的特定过度自信。

研究

邓宁-克鲁格效应这种心理学现象在邓宁和克鲁格的研究《论无法正确认识能力不足如何导致过高自我评价》中被认为是一种认知偏误。[2]

其他对于此现象的研究如《为何人们无法认知自身能力的不足》,[4]指出人们对自己某领域能力的错误评价,来自对于该领域评断标准的无知。邓宁和克鲁格也指出,当人们接受任务训练,如解益智拼图时,会使他们更准确地认知到自己是否擅长该技能。[5]

在论文《Self-insight: Roadblocks and Detours on the Path to Knowing Thyself》中,[6]邓宁描述达克效应为“日常生活中的病觉缺失症英语Anosognosia”,该术语原为一种神经疾病,指失能者拒绝承认他的功能缺失。他说道:“若你能力不足,你并不会认知到自身的不足。”

在2011年邓宁写下了他对知识明显贫乏者的观察,他们缺乏认知到自已不足的能力,因此尽管他们不断犯错,依然认为自己相当能干。[7]2014年邓宁与赫尔泽(Erik G. Helzer)描述达克效应为“能力差者不够格认识到自己的不足”。[8]

获得奖项

邓宁和克鲁格因为他们的论文《论无法正确认识能力不足如何导致过高自我评价》,被授予2000年搞笑诺贝尔奖心理学奖。[9]

参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