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运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郑国渠是中国战国时期水利学家郑国,于秦王政元年(前246年)为秦国所筑的河渠。河渠长三百里,位于今日陕西省泾阳县上然村泾出口一带。为纪念韩国工程师郑国而得名。
郑国渠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修建。郑国原本是西去秦国的细作,劝说秦王政兴修水利工程,企图使秦国把经费与人力放在国内,无暇部署东征。后来秦王政发觉郑国的阴谋,怒欲杀之,郑却说:“臣起初确实是来当间谍的,但是渠道修建完成也对秦国有利;臣帮助韩国延长短短几年的国祚,却可以为秦国创建万世的大功”[1]。秦王政甚以为然,工程得以继续进行,于公元前246年开始使用[2]。
郑国渠在泾河从北方山谷流入关中平原处,把部分河水引入主渠;主渠起初与泾河平行而相近,进入关中平原时分开;渠道灌溉系统分为几支,水流通过叫“斗”的出水闸门分别进入沟渠,流向农田。[3]郑国渠完工后灌渠全长三百里,以谷口为起点,把泾水引入栎阳的渭水。
郑国渠的经行地区,郦道元在《水经注·沮水》中记称:“渠首上承泾水于中山西邸瓠口,……渠渎东径宜秋城北,又东径中山南,……又东径舍车宫南绝冶谷水。郑渠故渎又东径嶻嶭山南、池阳县故城北,又东绝清水,又东径北原下,浊水注焉,自浊水以上,今无人。……又东历原径曲梁城北,又东径太上陵南原下,北屈径原东,与沮水合。……沮循郑渠,东径当道城南,……又东径莲芍县故城北,……又东径粟邑县故城北,……其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也。”
郑国渠的作用维持了几十年,[3]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益,可浇灌关中农田4万余顷,约相当于现今7.4-24万公顷,收皆亩一锺。[4]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农业大盛,无水灾、旱灾。秦以富疆,卒之吞并诸侯[5]。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又穿凿六辅渠,太始二年因应赵国中大夫白公之请,于郑国渠之南,穿渠引泾水,名白渠,统称郑白渠。时民有歌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在后。举锸为云,决渠如雨。泾水一石,其泥六斗。且溉且粪,长我禾忝。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