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通州清真寺,原名通州礼拜寺、朝真寺,是北京地区知名的清真大寺之一。该寺始建于元朝延佑年间(1313年-1320年),位于牛市口,供开展牛羊贸易的回族住户及来往客商沐浴参礼,当时规模较小。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年)重修。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又废址扩建,规模弘大。清朝同治年间(1871年左右),仿照宫廷园林的建筑格局再度扩建。中华民国时期,1931年、1945年又进行过修葺。[1]
1959年,通州清真寺定为通县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该寺是北京市通州区伊斯兰教协会的所在地。[1]1960年代,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曾在此拍摄。
通州区有清真寺9座,教民共约18000人,全部为回族。本坊的教民中有许多德才兼备之人:马兆丰担任寺管事乡老30余年,捐资助寺;朱友山创办通州国民学校,任教40多年;阎振声创办普育女子小学,开本地回族女童入学的先例;金吉堂著有《中国回教史研究》,是中华民国时期回族、中国伊斯兰教史的名著;张彼山、宛梅奄,都是以书画知名;闻省三是当代知名的阿訇。本坊赴麦加朝觐哈吉较多,知名的有高二巴、张青云、闻省三。[1]
该清真寺原先的主要建筑有:[1]
该清真寺内有石碑五块,其中二块立在院内,二块嵌在室壁,一块嵌在山墙。石碑中有一块是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年)刻,史料价值丰富,可惜已残缺。[1]
文化大革命期间,该清真寺被民政局残疾人福利厂占用,牌楼、寺门、影壁、南讲堂、宣礼楼、望月楼等均被拆毁,又在南讲堂、浴室处兴建二层楼一栋。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该清真寺被归还回族教民,又重建了大门,还在殿后新建了望月亭。[1]
该清真寺现设有女子礼拜堂,位于该清真寺南跨院。该清真寺有卧盖夫铺面200余间。[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