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ppers,中译飞来波女郎轻佻女子等,是指1920年代在以先进工业化社会为主之中年轻女性的一种次文化。这种次文化的特征包括了穿着及膝的裙子(在当时相对主流风格偏短)、短发、听爵士乐、故意显示对保守的主流文化的轻蔑等。他们被认为以突出(且与社会对女性的保守传统看法不同)的自我表现方式表达自信,如化浓妆、饮酒、在公共场合抽烟、开车(汽车在当时开始变得更容易取得,使得这些女性得以获得更多行动自由和能力,以及更多的个人隐私[1])、以相对不在乎的态度看待性行为相关事物、藐视社会规范等。[2]

Louise Brooks是这个文化现象的代表人物,尤其是借由他在电影业界的形象和影响力,使得女性短发开始大为流行;摄于1927年。
1929年,一位在游轮上的年轻女性。

这种概念和现象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20年代之美国社会、政治与文化激烈变动之“咆哮的二十年代”,此时美国爵士乐也开始在欧洲传播。这个现象被视为“咆哮的二十年代”的标志之一。

这种流行文化在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后明显衰退。

起源背景与推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可能的主要事件之一;大量年轻男性在战争期间死亡,还有许多人在1918年流感大流行期间染病死去[3],很可能使得人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随时终止的可能和迫近感。于是,年轻女性不再只是待在家中等待与男性结婚,而是出外挥霍青春年华和自由。[4]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促使欧美社会不同阶层的人更加混合在一起互动和分享他们对于自由的感受。[5]

1920年,美国女性公民终于获得与男性公民相等的选举权利(参见美国妇女选举权)。(美国)许多女性希望与男性在社会上获得相同待遇,但在以下方面遭遇阻碍:个人自主、完整的政治参与、经济独立、与性相关的权利等[6];他们希望拥有与男性同等的自由,并得以饮酒和抽烟[7]。同时,许多女性的就业机会增加,甚至进入原先只有男性的职业领域,如医师、律师、工程师和机师等。[8] 资本主义下消费主义的兴起,也促使“满足与自由”成为理想[5],鼓励女性自主决定他们的服饰、职业和社交活动等[8]

欧美社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急速变化,变化层面涵盖了社会风俗、技术、生产方式等。[9] 汽车的普及对此文化现象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取得汽车使得女性得以更来去自如,尤其是前往娱乐场所,或者在当时的大型车辆中与别人发生亲密互动。[4] 经济大幅成长使得人们有更多时间和金钱从事各种休闲活动,因此带动了有关该些活动的服装需求;此文化现象中的穿着方式相对更适合活动(而不是偏静态的生活方式)。[10]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各地政府、宗教组织、学校或家庭等社会权威机构,对人们生活的约束能力更加减弱,进而使得人们的态度和道德思想显著的更加自由而不拘束。旧时沿袭对女性的约束,不再被深信不疑,一些方面的禁忌,如女性应该在陪伴下方能现身于公共场所,或饮酒、抽烟,甚至发生婚前性关系等,失去了约束力。社会对女性压迫和约束的能力开始降低。[11]

服饰

这种文化中的穿着方式很大程度受当时法国流行文化影响,尤其是由可可·香奈儿所开创的风格[12];美国爵士乐的流行也对穿着和舞蹈造成显著影响。[13]

社交舞形式

查尔斯顿舞、Shimmy摇摆舞、兔子抱(英语:Bunny hug)、黑人扭摆舞(英语:Black Bottom)等在此文化现象中发展并流行于当时社交场合;这些社交舞形式在当时社会被认为非常不符合传统(性别规范)礼俗和认知。[14]

参见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