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贵州龙名:Keichousaurus)是一种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属于贵州龙科。贵州龙是中国境内最早被发现的原始鳍龙类[1],其化石最初在1957年夏季由时任中国地质博物馆馆员胡承志发现于中国贵州省西南部的兴义市顶效镇绿荫村,故得名。除贵州省外,其化石在云南湖北亦有发现纪录。贵州龙是最常被发现的鳍龙超目物种之一,且经常可以发现保存完好、关节仍连接的贵州龙化石,使其颇受收藏者的欢迎。贵州龙与肿肋龙科经常被归类于幻龙目,或被列为鳍龙超目的原始独立支系。

事实速览 科学分类, 种 ...
贵州龙属
化石时期:三叠纪, 247–235 Ma
Thumb
三叠纪贵州龙化石(出土于贵州省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爬行纲 Reptilia
目: 幻龙目 Nothosauroidea
科: 贵州龙科 Keichousauridae
属: 贵州龙属 Keichousaurus
Young, 1958[1]
  • 胡氏贵州龙 K. hui
    Young, 1958(模式种[1]
  • 远安贵州龙 K. yuananensis
    Young, 1965[2]
关闭

描述

Thumb
胡氏贵州龙的重建图

如同其他鳍龙类,贵州龙是高度适应水生环境的动物。牠们身长15到30公分,拥有长颈部、长尾巴,以及有五个脚趾的延长脚掌。尖头部、锐利牙齿显示牠们是水生动物,并以鱼类为生。有些贵州龙有特殊发展的尺骨,显示牠们有部分时间处在陆地或湿地上。

曾经在两个胡氏贵州龙的化石中,发现幼年贵州龙的化石,加上牠们骨盆的结构,显示牠们是卵胎生动物,直接产下幼年个体。

形态特征

Thumb
贵州龙的化石,身长20公分

贵州龙的尺骨宽广,与贵州龙的欧洲近亲并不相同。宽广的尺骨增加了前肢的表面积,使牠们可以移动时更有效率。贵州龙属于肿肋龙科,具有短口鼻部、长颞孔等肿肋龙科的特征。贵州龙的头部小,颈部长而弯曲,尾巴长。贵州龙的前段尾椎有横向的横突。贵州龙与趾龙的下颞孔长而狭窄,延伸至头骨的后段,其他肿肋龙科没有这种特征。贵州龙与其他肿肋龙科的不同处有:更粗的肱骨、宽广的尺骨、略呈多指型的前肢。贵州龙缺乏胸骨,前肢略呈鳍状,显示在运动时,前肢发挥较大的作用。肩带由锁骨间锁骨肩胛骨鸟喙骨构成。贵州龙的身体各部分成长速度不同,呈现异速生长的现象。

运动方式

Thumb
2015年化石法语Fossilium展览中的贵州龙化石

贵州龙是种水生动物,利用四肢与脚掌的力量划动前进。贵州龙在水中运动时,主要是使用前肢,后肢较不特化,可能具有控制方向与停止的功能。这种运动方式类似幻龙科与现代的海狮

另一方面,贵州龙的肩带粗壮,显示有强壮肌肉附着,类似采取水中飞行方式的蛇颈龙类。前段尾椎的侧向横突,显示尾巴可以附着大量的肌肉,可以做出某种程度的左右摆动动作。贵州龙有长颈部,方便牠们的猎食。贵州龙的强壮四肢与尾巴,使牠们成为高机动性的水中掠食动物。

繁衍

根据贵州龙的原始肘部关节,以及尺骨缺乏鹰嘴突(Olecranon process),贵州龙不可能爬上海岸、产卵。曾经在两个胡氏贵州龙的化石中,在身体后段发现幼年贵州龙的化石,显示牠们极可能是卵胎生动物,直接产下幼年个体。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