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解深密经梵语saṃdhi-nirmocana-sūtra藏语དགོངས་པ་ངེས་འགྲེལ༏威利转写dgongs pa nges 'grelTHLGongpa Ngédrel),属于大乘佛教唯识学派经典,如来藏学派亦重视此经。

经题

“解深密”或译为“相续解脱”、“深密解脱”或“解节”,依梵音为“珊地涅暮折那”,是阐明密意(Abhiprāya)的意思。[1]

涅暮折那(nirmōcana)即松解、放开[2]。珊地(saṃdhi)是指相续、连结、连续[3]。由于此经所明甚深密义,难可通达,难可解释,如同坚结坚固拘结,相续连接。将此相续坚结解开,解释阐明如是甚深之义,名为解深密。[4]

版本

解深密经的梵文本已失,现存汉译本与藏译本。

梵文本

汉译本

有二种完整的汉文译本:

  1. 北天竺三藏菩提留支,于北魏永熙二年(533年)译,《深密解脱经》[5]
  2. 唐三藏玄奘,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在弘福寺译,《解深密经》

二种节译本:

  1. 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在东安寺译,《相续解脱经》(相当于解深密经末两品)及《第一义五相略》(佚失)
  2. 天竺三藏真谛,于陈保定年间译,《解节经》(相当于解深密经初两品)

本经又见于论书征引:

  1. 瑜伽师地论》卷75至卷78,引用《解深密经》除序品外的全部。
  2. 无著《摄大乘论》彼果智分,引用〈序品〉前半部。
  3. 世亲《摄大乘论释》卷1,引用〈心意识相品〉几近全部。

藏译本

现存藏传佛教甘珠尔》中的《解深密经》,译者不详。布顿佛教史记载:11世纪时,由智军所译。

藏传佛教译本的根源,有数种不同说法。吕澂与关德兴考证,藏译本是由梵文译出。吕澂认为是由玄奘携回的梵文本译出,在前弘期译出。日本学者桍谷宪昭考证,圆测《解深密经疏》曾被译为藏文,因此现存的藏文译本可能也参考了汉译本。

另外,藏语《瑜伽行地摄决择》(Viniścaya-Saṃgrahaṇī) 引用本经(缺序品),此与汉译《瑜伽师地论》卷75至卷78同。

日文译本

现存日译本《解深密经》由深浦正文注疏并日译。

法文译本

法文译本由Etienne Lamotte译出,其底本不详,不确定是由藏译本或汉译本转译出。

英文译本

Buddhist Yoga: A Comprehensive Course by Thomas Cleary. (Shambhala: June 13, 1995)

内容

本经提出的三性tri-lakṣaṇā/tri-svabhāva)、三无性(trividhā nihsvabhāvatā)之说,成为唯识宗的核心理论。这是把《般若经》中“一切法无自性”的义理,用三自性及三无自性的架构加以清楚阐明。

三性中:

  1. 遍计所执性 (parikalpita-svabhāva):人们妄执五蕴、十二处和十八界以及宇宙万法都是实有,都有自性,并普遍执著这种假有;说明了我们凡夫的我执、法执境界。
  2. 依他起性 (paratantra-svabhāva):一切事物都是依因待缘和合而生的,是相有性空的假有;显示了客观世界中依因待缘所生的假有现象。
  3. 圆成实性 (pariṇispanna-svabhāva):彻底远离虚妄遍计所执自性,真正明了一切皆依他起自性,就是圆成实自性;揭示圣人以如实智所认识的宇宙人生实质。

这三性也对应佛法的三转过程。

  1. 凡夫由无知产生的心外 实有我法境界是没有的,所以依遍计所执立相无性,相即无性,了不可得。
  2. 依因待缘所生现象虽有,但不是自然有,有而不真,所以依依他起立生无性,盖无自然性也。
  3. 宇宙人生的实质,真实不虚,但必须远离凡夫错误观念,空去遍计所执才能证得,所以依圆成实立胜义无性,由此胜义是依无性所显,修道人遣除遍计所执性之后,才能证得。

注释

真谛、令因、玄范、憬兴、元晓曾为《解深密经》注疏,不过皆亡佚不存,古代的汉语注疏只剩圆测所作还保存下来。《测疏》约于九世纪时期由法成传译到西藏,成为日后宗喀巴立《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的引据之一。另外,遁伦(道伦)的《瑜伽师地论记》、清素的《瑜伽师地论义演》亦保存对《解深密经》的注疏。现存的《解深密经》注疏有:

  • 唐代,圆测撰《解深密经疏》十卷(另有稻叶正就[6]和释观空[7]对所阙第十卷从藏译本还译的补遗)
  • 唐代,遁伦(新罗僧人)撰《瑜伽师地论记》卷二十到卷二十一上(欧阳竟无取此编为五卷《解深密经注》,序品的解说取自亲光的《佛地经论》)
  • 唐代,清素撰《瑜伽师地论义演》卷三十卷至三十二卷(出自赵城金藏
  • 日本,基辨撰《笺注解深密经》二卷
  • 日本,德龙撰《解深密经讲赞》七卷
  • 民国,太虚大师撰《解深密经纲要》,概论经史及全经大意。
  • 民国,演培法师撰《解深密经语体释》,用白话文写成,通俗易懂,是学习本经的入门教材。
  • 民国,韩清净撰《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略释》,注解分别瑜伽品。

西藏大藏经中还存有三种藏语注释:

  • 无著撰《解深密略释》(Ārya-saṃdhinirmocana-bhāṣya),二百二十颂,不足一卷。
  • 智藏英语Jñānagarbha撰《慈氏问品注》(Ārya-maitreya-kevala-parivarta-bhāṣya),注解分别瑜伽品。(《瑜伽师地论摄决择分所引解深密经慈氏品略解》是韩镜清对此注解的汉译本)
  • 觉通(藏语:Byang chub rdzu 'phrul)撰《解深密经广释》(Ārya-saṃdhinirmocana-sūtrasya-vyākhyāna)。

现代考证

吕澂横山纮一主张,《解深密经》属于中期大乘经典,在龙树后才出现,约在公元3世纪时编成。

瑜伽师地论》在〈摄抉择分〉中大量引用《解深密经》,但在较早编成的〈本地分〉中则大量引用《杂阿含经》。《瑜伽师地论》与《解深密经》之间的关系,在学者之间有所争论。

平川彰栲谷宪昭胜吕信静等学者认为,最早的《解深密经》可能是以单行本出现,独立流通于世。《解深密经》中〈胜义谛相品〉、〈心意识相品〉、〈一切法相品〉、〈无自性相品〉这四品最早出现,〈分别瑜伽品〉接着出现,〈地罗密多品〉及〈如来成所作事品〉时代更晚,至于〈序品〉受到《华严经》影响,则是最晚加入的。在《瑜伽师地论》〈本地分〉编成后,至〈摄抉择分〉编成前,这段时间由瑜伽行派,将这些单行本集结成《解深密经》。集结《解深密经》的目的在于对抗龙树的中观学派论点,大乘瑜伽行派以密意说,重新诠释一切法空,以支持自身唯识无境的论点。

Lambert Schmithausen认为,《解深密经》是由《瑜伽师地论》〈摄决择分〉独立出来,之后编集写成。

《解深密经》的集成,其目的可能在于解决由龙树中观学派所提出的质难。在《大智度论》中,龙树曾提出,如果意识是存在的,应该有第七识与六识相应,但是没有第七识存在,因此无我[8]

注释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