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KM(Korabl Maket)(俄语Корабль-макет ,意为“船-原型”),俗称里海怪物Ekranoplan 或“Kaspian Monster”,俄语Экраноплан),原苏联阿列克谢耶夫中央设计局利用地面效应设计的地效飞行器

事实速览 KM(Корабль-макет) ...
KM(Корабль-макет)
KM的想像图
类型 地效飞行器
原产国  苏联
制造商 中央流体动力研究院英语Central Hydrofoil Design Bureau
设计者 Rostislav Alexeyev英语Rostislav Alexeyev
首飞 1966-10-16
状态 1980年,沉没
主要用户  苏联海军
生产年份 1964–1966
制造数量 1
关闭
阿列克谢耶夫

苏联早于1923年已开始研究翼地效应。同年,尤里耶夫展开有关研究。1935年,苏联的中央流体动力研究院英语Central Hydrofoil Design Bureau亦开始有关研究。二次大战后,各国纷纷加入研究,但都只是三分钟热度,只有苏联坚持下来。当时苏联有两间设计局研制地效飞行器,分别是别里也夫飞机设计局和阿列克谢耶夫中央设计局。前者主要研发水上飞机,后者则制造船只。

阿列克谢耶夫中央设计局的地效飞行器主要是军事用途,可以用来发射导弹反潜突击登陆。1963年,设计局的伏尔加造船厂应海军要求,开始建造地效飞行器。1966年10月16日于里海的苏联卡斯皮斯克(今达吉斯坦境内),原形飞行器首飞成功,体积亦不断扩大。西方国家到了1980年代初,才透过侦察卫星发现这种飞行器。由于飞行器非常大,且又在里海航行,所以将之赋予里海怪物的代号。飞行器长106米,重495吨,这样的庞然大物能够运动靠的是“翼地效应”:8台涡轮风扇发动机每一个都能产生12万7千牛的推力,这可以让它获得很高的速度,并在地面与机翼之间产生一个高压气垫而使机翼获得额外的强大升力——这也意味着里海怪物如果依靠地面效应产生的升力时只能贴着水面飞行。

里海怪物虽然是飞行器,却透过掷瓶礼下水,演练期间经历过两次失事,一次是1969年,另一次在1980年。第一次因海面大雾,飞行员无法分辨地平线,导致大浪拍打机身,最终失事。第二次的事故原因是飞行员操作失误,虽然无人伤亡但最终在拖曳无果下沉入里海。但它为后续的一系列地效飞行器研发,提供了大量的宝贵数据。

Remove ads

技术数据

  • 长106.1米(348 英尺),翼展40米(131英尺)
  • 起飞重量495吨(1,091,000磅)
  • 机翼配置8台 VD-7 涡扇发动机
  • 原先配置2台发动机在尾部,后移到机头,即驾驶舱的顶部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