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是指军队沿指定路线,进行有组织的移动,前往指定的地点。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2年7月27日) |
行军的方式,有徒步行军、乘车行军或是两者结合的行军,徒步行军时速为4~5公里,一日可行军25~35公里。行军的强度,还可分为常行军、急行军、强行军。
也有行军是针对押解战俘,期间还会虐俘。如二战时,日军押解菲律宾的战俘时,曾虐待致死万余人,史称巴丹死亡行军。
历史上著名的长途行军
- 公元263年,曹魏将领邓艾从沓中(今甘肃陇南)出发,偷度阴平小道,翻过2300米的摩天岭突袭涪城(今四川江油)、绵竹,胜利后直扑成都灭亡蜀汉。历时1个月,行程约260公里。
- 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将高仙芝率领一万余唐军兵分三路,徒步跋涉渡过婆勒川(今瓦罕走廊),一举攻下驻有千余吐蕃官兵的连云堡(在今阿富汗境内)。又从连云堡出发,冒险翻越兴都库什山脉海拔4688米的坦驹岭山口,打败了亲近吐蕃的小勃律国(在今克什米尔境内)。历时60多日,行程约400公里。
- 唐朝李愬雪夜入蔡州,一日夜强行军130里左右。
- 黄巢之乱中,黄巢军队在越州(今浙江绍兴)遭到镇海节度使高骈部将张璘、梁缵的阻击,乃转由浙江仙居南进,开山路七百里进入福建,攻克福州。黄巢军所开山路在此后历代一直沿用,成为从浙江进入福建的便捷通道之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世纪50年代在此修建现代公路。
-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十月,准噶尔汗国将领大策零敦多布从伊犁(在今新疆北部)出发,绕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天山和海拔6000多米的昆仑山,经过十个月的艰苦跋涉,于翌年七月进入西藏境内,突袭并杀死统治西藏的拉藏汗,夺取了西藏的控制权。
- 迦太基将领汉尼拔于公元前218年率军从伊比利亚半岛出发,翻越海拔2000多米的比利牛斯山脉和3000多米的阿尔卑斯山脉,历时5个月进入亚平宁半岛,行程约2000公里。
- 法国元帅蒂雷纳子爵于公元1674年率法军穿过孚日山脉突袭敌军,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冬季机动战。
- 俄国元帅苏沃洛夫于公元1799年率俄军自意大利北部进军瑞士,翻越阿尔卑斯山脉,历时28天。
- 拿破仑于公元1800年5月穿过阿尔卑斯山脉海拔为2469米和2188米的大、小圣伯纳德山口,突袭奥地利军队后方,历时半个月。
- 南美解放者圣马丁于公元1817年1月率领远征军翻越3600米的安第斯山隘,历时21天,击败智利境内的西班牙殖民军。
- 中华民国国军素以行军速度闻名,张自忠将军部曾以一日急行军169公里,奔赴台儿庄。
- 中国人民解放军素以行军速度闻名[1],例如国共内战1949年10月林彪反革命集团主犯黄永胜的六纵与廖耀湘兵团对决时,黄部从彰武以北出发,一天两夜强行军125公里,于25日进至北宁线姚家窝棚和厉家窝棚,26日凌晨3时开始对新3军发起袭击[2]。但解放军有时也难以承受强行军之苦,“中暑、打摆子(疟疾)、生疥疮、烂裆、夜盲……这些情况非常多,有的部队的非战斗减员竟有一半之多。这种残酷有时比战争本身还可怕,有的战士不怕战死,但受不了水土不服之苦。”“在一次强行军中,有一个战士用尽最后的力气冲出队列,拉响手榴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实在受不了这种痛苦了。”[3]林彪本人说过:“不要怕疲劳而累死人,因为疲劳而累死人总比慢了而受伤损失小得多。”[4]南方盛夏炎热而多雨的季节,“酷暑、饥饿、疾病、疲劳,轮番袭击著四野的追击大军,伤病日多,非战斗减员直线上升,战士体质急剧下降。据统计,一般连队发病率占四分之一,严重的连队占四分之三。”[5]特别是北方军人多不习江南水土,四野东北野战军经常要冒雨行军,饥寒困顿,故在渡江之后更多的战员在行军中病亡。四野肖劲光曾在青树坪战役失利后表示:“以49军为例,6月底从湖北天门一带出发南下以后,在两个多月中,病员多达1.3万多名,其中死亡130多人,转院治疗的有2700余人。部队马匹也大量死亡,仅该军的147师就死了200多匹马。在这种情况下,部队是无法继续投入战斗的。”
Remove ads
注释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